周围信肥胖(周围型肥胖定义)

文章目录:

白黄红黑!你是哪种“颜色”的胖子

511,我要腰! 世界防治肥胖日

5月11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防治肥胖日。

“511”,谐音是“我要1”,最后的那个“1”代表苗条,通俗地讲就是“我要瘦”,“我要腰”。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事——除了发胖。肥胖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0%的成年人和近20%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

预防控制肥胖,迫在眉睫,今天,你努力减肥了吗?

我国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

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是当今社会仅次于吸烟的致死原因,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

2016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联合美国内分泌学会建议将“肥胖”更名为“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

肥胖不仅仅是让人身材走样,更严重的是,因超重和肥胖引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代谢性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肥胖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肥胖若不及早干预、治疗,任其发展下去不但会引起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还会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自身免疫疾病和多种癌症等,同时还会影响到下肢关节、脊柱等,严重时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对于女性来讲,肥胖还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及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45岁就跨入“胖的年龄坎”

据了解,江苏省疾控中心曾经做过统计,在江苏,18岁以上成人体重平均为61.5公斤,男性为65.8公斤,女性为58.4公斤。总体体重超重率为33.6%,总体肥胖率为11.3%,两者之和为44.9%。

进入45岁,江苏人就迈入了“胖的年龄坎”。在江苏居民的BMI(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情况曲线图中,45-59岁是BMI的最高峰“年纪段”,不管男女,而此年龄段的超重肥胖率也达到了一个最高值,接近60%。

过了这个年龄段,BMI值慢慢下降,其中,女性的BMI值一直到74岁以后才有明显的下降。

很多人觉得,人到中年更容易发胖?除了吃得多,代谢能力下降,运动量偏少也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

来自江苏省疾控中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江苏居民真正运动的其实并不多。江苏省疾控中心曾对部分15-69岁江苏居民的身体活动情况进行过调查,每日活动量来自主动锻炼的不足9%。由此可见,江苏居民主动锻炼的意识不高。

专家说,现在虽然看电视的人少了,可是每天下班后、空余时“刷手机”的时间太久了。另外,现代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已经没有时间去锻炼了。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胖子”

目前通常是靠BMI指数判断: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成人的BMI数值对应体重情况:消瘦:低于18.5,正常:18.5-23.9,超重:24-27.9,肥胖:28以上。

肥胖的临床分型分为腹型肥胖、周围型肥胖和混合型肥胖。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肥胖,也是人们常说的“苹果型”身材。多余的白色脂肪主要分布于腹部,尤其是腹部、皮下、网膜和内脏器官。

我国定义腹型肥胖的最新标准为,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腰围(也称“苹果型”身材)大于臀围,腰臀比=腰围/臀围:男性WHR大于0.9,女性WHR大于0.8。

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平均年增长1.1%,显著高于肥胖的增长速度。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腹型肥胖患病率31.5%。腹型肥胖发生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脑血管病的风险高于周围型肥胖和混合型肥胖者。

周围型肥胖:其多余的白色脂肪主要分布于髋部、大腿和下部躯干的皮下,也称“鸭梨型”身材,多见于女性。

混合型肥胖:兼有腹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的特征。

看看你是哪种颜色的胖子

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的专家还有一种用颜色分类的方法:根据肥胖者的不同症状和体征,分为白、黑、黄、红四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有其特殊的病理变化,对应的减肥方法和治疗手段也各有不同。

白胖子(代谢正常型肥胖):皮肤白润,体型均匀,皮下脂肪增多但分布基本正常,各项代谢指标及激素分泌正常。这类胖子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科学减重以防止体重增加带来的物理性损伤,如关节炎症,心肺功能负担加重。

黄胖子(低代谢型肥胖):皮肤萎黄无弹性、无光泽;脂肪分布多以腹型肥胖为主;低代谢率、低激素水平,可伴有严重脂肪肝和其他代谢异常。精神萎靡、气血均乏。

红胖子(高代谢型肥胖):多为红胖血淤之人,血供丰富、皮肤菲薄,体表可见紫纹及毛细血管增生等;脂肪分布以内脏脂肪为主,代谢率高、激素水平偏高,易发生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

黑胖子(炎症代谢型肥胖):皮肤色素沉着(黑棘皮病多见)、皮厚肉多;脂肪肌肉均丰富;代谢率高,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高瘦素血症及高尿酸等炎症状态。

【相关】

“局部瘦身”不科学

“管住嘴,迈开腿”是健康减肥的核心六字真言。如何做到科学地“迈开腿”?有没有专门瘦腰瘦腿的局部瘦身运动?最近火热的毽子操,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练习?运动医学专家一一回答减肥热点问题。

运动减肥也有科学讲究。所谓“减肥”,准确地说,应该是减脂。广东省中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杨伟毅表示,运动不仅能消耗体内脂肪和糖原,还可以改善神经与内分泌系统,调节新陈代谢,减少脂肪沉积,从而健康减肥。

怎样运动能更高效安全减脂?“一般情况下,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更利于减肥。”杨伟毅解释,在有氧运动初期,身体供能更多依靠燃烧糖原;而持续有氧运动时,则更多通过燃烧脂肪供能。因此一般建议运动强度保持在有氧运动最佳心率区间内,每次持续40分钟以上,更有利于减脂。而无氧运动主要消耗糖原而非脂肪,且容易造成乳酸堆积,也就是说,运动后3天内会产生延迟性肌肉疼痛的,则是进行了无氧运动的表现。

“运动减肥贵在坚持,应选择能使锻炼者感兴趣、能长久坚持的方式,配合饮食管理。”杨伟毅表示,选择具体运动方案时要视年龄、心肺功能、健康状况及肥胖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对于从不运动或体能基础较差的人,刚开始运动时,可采用低强度、多组数的方法;当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逐渐提升,再逐步加量。比如快走与慢跑穿插进行,跳绳分为间断多组完成。

“局部减肥的方法是不存在的。”杨伟毅提醒,“运动时的卡路里消耗是全身性的,脂肪的分解也是全身性的,所以并不会练哪儿瘦哪儿。”

那么,针对特定部位的运动,意义何在?杨伟毅表示,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身体有不同意义。例如一些针对腰腹部的力量训练,属于无氧训练,虽然燃脂效率不如有氧运动高,无法让你直接减掉腰腹赘肉,但可以增强特定部位的肌肉力量,令身体线条更紧实精干。同时身体肌肉含量增加,也会增加基础代谢率,能令你的基础能量消耗增加。

不少人最近都迷上了毽子操,觉得看起来简单易学。杨伟毅表示,毽子操的动作看起来容易跟学,对腹、髋、臀、腿部等部位肌肉力量训练都有好处。不过,这其实是一种高强度间歇性运动(HIIT)。尽管燃脂效率很高,但可能更适合基础条件较好的年轻人。而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若简单重复某个动作时间过长,要当心因疲劳和动作僵硬带来的运动损伤风险。

综合《扬子晚报》《羊城晚报》报道

来源: 羊城晚报

别把“肥胖”不当回事儿

都说“一胖毁所有”,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还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别把“肥胖”不当回事儿。

肥胖症是指人体脂肪总含量过多或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自测判断肥胖有以下几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根据国家相关标准:BMI≥28.0为肥胖,BMI 24.0~27.9为超重,BMI 18.5~24.0为正常。

腰围

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周围型肥胖(皮下脂肪型肥胖)程度简单实用的指标。

除去腰部覆盖衣物,轻松站立,测量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处体围的周径,与地面平行绕腹部一周,紧贴而不挤压皮肤,在正常呼气末测量腰围的长度。重复测量2次,2次差值不超过1厘米,取平均值,记录数据。

体脂百分比

体脂百分比是人体内脂肪含量占总体重的比例,又称体脂率,它能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推荐用体脂秤来测量。

正常成年男性健康体脂范围:10%~20%

正常成年女性健康体脂范围:15%~25%

一般把男性体脂率>25%,女性体脂率>30%,作为肥胖的判定标准。

腰臀比法

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男性小于0.85,女性小于0.8。

腰臀比比值越小,说明越健康。这是预测一个人是否肥胖及是否面临患心脏病风险的较佳方法。腰围尺寸大,表明脂肪存在于腹部,是危险较大的信号。而一个人臀围大,表明其下身肌肉发达,对人的健康有益。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天心院区针灸康复科主任佘畅介绍,引起肥胖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生活方式、药物因素、生育性肥胖等。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肥胖的治疗重点在于治疗原发病,而针对单纯性肥胖,可运用纯中医绿色疗法,联合生活方式干预。运用纯中医绿色疗法,如耳穴压豆、拔罐、针灸、穴位埋线、火针等,配合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方案,可以让病人科学享“瘦”。(通讯员 薛海兵 李露)

如何体重管理?饮食控制是关键 运动只锦上添花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16个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聚焦已经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超重和肥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二科、减重代谢外科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减重代谢外科示范单位、云南省医学会减重代谢外科学分会主委单位、中国肥胖代谢外科联盟云南分中心)主任医师吴边介绍,中国的成人肥胖率已达17%左右,超重和肥胖人口已经达到2.2亿。宏观上,肥胖引起的一系列慢性疾病导致的医疗开支增加了社会的经济负担,而对个人来说,超重和肥胖给身体、心理都会造成严重影响,亟须行动起来。

“苹果身材”减肥更困难

因为基因及膳食结构的差异,亚洲人的肥胖以腹型肥胖为主,也叫苹果型身材,脂肪主要堆积在肚子。而欧美人群脂肪主要堆积在臀部或者大腿,也叫周围型肥胖或者梨型身材。吴边表示,两者相比,亚洲人的腹型肥胖危害更大,由于内脏脂肪含量增加,会加重胰岛素抵抗,一是减肥更难,二是更易增加一系列慢性代谢综合征、慢性疾病的发生率,比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高脂血症、女性多囊卵巢综合症导致的不孕症、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导致的缺氧状态……同时,肥胖已经明确与甲状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胆囊癌等10多种恶性肿瘤密切相关。

除了这些疾病威胁,很多肥胖人群可能因为体态的臃肿而受到一些歧视,导致自卑、焦虑,长期处于烦躁、失眠、睡眠不佳的状态。更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

预防肥胖从娃娃抓起

“在门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肥胖患者,从生下来就是个小胖子,直到成年都没有享受过瘦的快乐。”吴边表示,体重管理持续在全生命周期,甚至可能从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就开始了。

吴边介绍,育龄期的女性,如果在妊娠的过程里或者在妊娠之前,就是一种肥胖状态或者超重状态,那么到了妊娠的中后期,体重可能会更难以控制,胎儿在子宫里也容易发育成一个巨大胎儿。不管是母体也好,还是胎儿也好,分娩时都可能面临极大的风险,而孩子出生之后也更易发生肥胖。“其实我们国家儿童的肥胖发生率已经非常高了,如果在早期的时候就让他们尽可能远离垃圾食品,同时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运动习惯,在儿童时期就把肥胖率控制下来,这是至关重要的。”吴边说道。

吴边表示,现在的人在压力状态、疲劳状态下,吃东西会觉得是一种压力的释放,给自己的大脑带来一种愉悦感。这个过程里容易导致摄入热量过高,加上熬夜基础代谢率下降,多余的热量没办法代谢掉,就成了脂肪,年轻人的“压力肥”“过劳肥”并不少见。他还表示,体重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任何一个阶段开始改变都不嫌晚。

每周运动不少于150分钟

吴边强调,如果处于超重或者轻度肥胖的阶段,建议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来控制体重。处于重度肥胖且通过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仍无法很好地控制体重,甚至因为肥胖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慢性疾病或者代谢综合征,则应该尽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BMI大于35的肥胖人群,当已经出现胰岛素抵抗,想要通过自身的毅力去长期、有效控制体重不反弹,几乎是很难做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医学来介入。”

在体重管理中,大家都会说“管住嘴迈开腿”,而吴边强调,吃是第一要素,饮食控制占了70%左右,运动更多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吴边提醒,无论工作多忙,吃东西一定要细嚼慢咽,每一餐用餐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每天饮水量不能少于2000毫升,有利于加快新陈代谢,提高基础代谢率。每周运动时间应保证不少于150分钟,同时,有氧、无氧运动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增加肌肉含量,基础代谢率也会相应提高,这样才能消耗更多的脂肪,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会更佳。记者 闵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