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入“穿肠桥梁”,重度肥胖男子术后3天减12斤
90后青年邱铭(化名)身高175厘米,体重高达240斤,BMI(身体质量指数)接近40(备注:中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24之间,24-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属于重度肥胖症患者。
3月13日,澎湃新闻记者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获悉,近日,邱铭在该院消化内科团队的帮助下,实施了一场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这是一种内镜下的微创减重手术。术后3天,邱铭减了12斤。
医生介绍,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内镜下的微创减重手术。(均为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供图)
据邱铭介绍,由于长期肥胖,他饱受心肺功能下降、关节疼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多重健康问题困扰。此前,他尝试过多种传统减重方式,通过严格控制饮食,他曾在短期内减重10斤,但因低血糖反应被迫中止。同时,他还尝试了高强度的运动,但最终因心肺和关节无法负荷,难以坚持下去。反复的体重反弹和健康风险,让他陷入身心俱疲的困境。
邱铭也曾一度考虑切胃手术,但外科手术需要切除部分胃组织,且术后不可逆的器官改变,让他有些望而却步。随后,他关注到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最新开展的一项微创减重技术——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执行主任、内镜中心主任周敏介绍,该技术即在不改变胃肠道解剖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胃镜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置入一个60厘米的管状套膜隔离食糜,加快食物通过近端小肠的速度和干扰相关激素信号,减少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糖和脂肪的吸收,起到减重和改善代谢指标的目的。
患者正在手术中。
周敏表示,置入全程需15分钟,在3个月后经内镜取出,不损伤器官结构。对既渴望减重、又抵触外科手术的患者而言,这一不改变胃肠结构的“穿肠桥梁”成为理想选择。这一手术在X光引导下操作,具备胃肠镜基础的医生均可安全开展,技术核心在于为患者争取“代谢重启”的窗口期——通过短期介入降低体重基数,为后续生活方式调整奠定基础。
术后3天,邱铭减重12斤,接下来将会朝着“减重至200斤以下”的目标迈进。
周敏表示,该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术后,患者还要在该院营养师指导下,逐步戒掉吃宵夜的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适度的运动。“我们团队将持续跟踪患者的短期恢复情况,若成功减掉40斤,或会考虑二次置入以达到常人标准体重。”
周敏也表示,针对肥胖,临床上有药物、外科手术和内镜介入等治疗方式,三者需要形成互补,不同的肥胖人群适合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胃转流支架尤其适用于三类人群:药物反应不佳者、不符合外科手术指征的轻中度肥胖患者,以及需术前减重以降低手术风险的重度肥胖者。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通讯员 陈霞琼 肖鑫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朋友差点没认出我:你怎么会胖成这样?!
对话疾病
尊重生命的故事
提到“胖”,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吃太多、动太少”。但是有一种胖,可能另有隐情!
4年前,小丽(化名)体重飙升了40多斤,同时还出现了脱发、痘痘等困扰,她试图通过“管住嘴、迈开腿” 变回从前美丽自信的自己,最终收效甚微。
医院检查发现,小丽患上了库欣病,经过漫漫求医路,小丽找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金垂体团队,通过神经外科王镛斐教授的手术后,重新找回了美丽自信的自己。
库欣病是库欣综合征的一种,库欣综合征其实是身体里的“警报器”出了问题(比如肾上腺或脑垂体“捣乱”),导致一种叫皮质醇的“压力激素”疯狂分泌。想象一下,你的身体24小时处于“备战状态”,不仅代谢乱成一锅粥,还会出现“喝凉水都长胖”的神奇现象:脸蛋圆得像满月,后背厚得像个小山丘,皮肤上还会爬满西瓜纹般的紫红色条纹。
更揪心的是,这种病特别会“伪装”。数据显示,超过一半患者曾被误诊为普通肥胖,有人甚至带着这些症状生活十几年。直到某天突然骨折(骨质疏松惹的祸),或是血糖血压“爆表”才恍然大悟。
库欣综合征是怎样“变装”的?如何从蛛丝马迹中识别它的“伪装”?小丽以患者身份讲述了自己与罕见病——库欣病的抗争经历,从确诊到二次手术,她经历了重重挫折,但凭借非凡的毅力和坚持,最终迎来了新生,重新焕发美丽与自信。
初次交锋:库欣病的悄然来袭
我是一名护士,身材一直很好。25岁那年,我身体出现了异常变化:体重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了40斤,脱发严重,脸上开始长满痤疮。我开始从自身找原因,怪自己饮食不健康、缺乏锻炼、长期熬夜等,于是我开始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但脱发和痤疮并未好转,体重也没有明显的下降。
后来在医院里偶遇了一位做内分泌科医生的朋友,她差点没认出我来,“你怎么变化这么大?”听说了我的经历后,她建议我去内分泌科做检查。检查发现,我竟然患上了一种罕见的内分泌疾病:库欣病。拿到结果后,我大哭了一场,原来变胖变丑不是我的错,是我的身体机能出现了问题,那一刻好想抱一抱曾经被错怪的自己:偶尔的贪吃和偷懒不会导致身体这么异常的变化。
但是确诊库欣病对我来说也不是一个好消息,医生说库欣病是一种罕见病,误诊率很高,除了会导致容貌方面的变化,还会引发高血压、高血糖等代谢问题,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或容易感染等免疫力下降问题。目前,手术是治疗库欣病的首选方案。
第一次手术:希望与挫折并存
我在当地医院接受了第一次垂体瘤手术,但是,术后皮质醇水平并未恢复正常。我情绪一度崩溃,但还是不想放弃,我的先生带我到北京的大医院辗转奔波,寻找希望。2022年,我意外怀孕,对于库欣病患者来说,怀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孕期风险重重,我还是很珍惜与这个孩子的缘分。在当地医务人员的全程护理下,我们顺利迎来了健康的宝宝。
宝宝出生后,由于怀孕中断治疗的库欣病症状——持续的脱发、肥胖、痤疮——依然困扰着我,它可能导致的其他疾病风险也使我更加焦虑,我一度陷入迷茫:是该继续求医,还是接受现状?我的未来在哪里?
转角遇到爱:华山医院的希望之光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医院医生告诉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王镛斐教授是垂体瘤手术领域的顶尖专家。2024年1月,我和先生怀揣最后的希望来到上海华山医院,仿佛这里是我最后的救命稻草。
在门诊,我遇到了温柔的内分泌科专家叶红英教授和神经外科耐心的王镛斐教授。叶教授告诉我:“你运气真好,找到了王教授。他这几年的库欣病人手术缓解率达到90%,包括很多二次手术的病人。”王教授也详细沟通了手术的风险和获益。这番话让我原本犹豫害怕的内心重新燃起希望,坚定了二次手术的信心。
经过多学科会诊,王镛斐教授亲自为我安排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我的症状逐渐好转:肥胖、脱发、痤疮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现在,我也是一位自信美丽的辣妈。
感谢王教授、叶教授让我重塑新生,重新享受幸福的生活和美丽的人生;感谢华山医院金垂体团队让我拥有第二次生命!
医生的话:
内分泌科 范琳玲、苗青
库欣病(Cushing's Disease)是一种由于垂体腺瘤或垂体ACTH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体内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过高的皮质醇会对身体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1)向心性肥胖:脂肪主要堆积在面部(满月脸)、颈部(水牛背)和腹部,而四肢相对较瘦。(2)皮肤变化:皮肤变薄,容易出现紫纹(尤其是腹部、大腿和臀部),痤疮增多,面部潮红。(3)代谢异常: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糖(甚至糖尿病)和低钾血症。(4)情绪波动: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或抑郁。(5)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且感染后恢复较慢。
小丽是我们的同行,她是一个很乐观阳光的姑娘,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库欣病的治疗虽然充满挑战,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坚定的信念,患者依然可以迎来新生。小丽的经历不仅是对生命的礼赞,也为其他患者带来了希望和力量。无论面对怎样的疾病,只要心怀希望、勇敢前行,终会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最近,国家卫健委开始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减肥”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在内分泌科,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怎么减也减不下来的“肥胖”患者,其实不是他们没有毅力,他们很可能像小丽一样是由于其他的继发性疾病所引起的肥胖。因而,当容貌或身体发生了异常变化,尤其是短期内体重增加、脱发、痤疮等问题,应及时就医,确定病因是关键。
文 | 小丽(患者),内分泌科 范琳玲、苗青
审核 | 内分泌科 叶红英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在看”呗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 专家:亟待系统干预与长期管理
中新网广州3月2日电 (蔡敏婕 刘馨龄)长期以来,“管住嘴、迈开腿”的观念主导着公众认知。“但有研究显示,通过节食和运动等行为干预,仅有1%的肥胖者能够成功减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教授王存川表示,“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对于那些通过饮食运动仍难控制体重的患者,‘早诊早治’显得尤为重要”。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王存川指出,肥胖成因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他以南北差异为例分析:北方居民饮食中常见大份量主食、高频率饮酒及含糖饮料摄入,而南方人群餐前喝汤习惯、蔬菜比例较高及餐具容量偏小,客观上减少了热量摄入。
值得注意的是,东亚人种基因特点导致腹部脂肪堆积比例更高,这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和晚餐后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腹型肥胖是一种更危险的肥胖类型,使得胰岛素抵抗风险倍增,直接推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率。
针对“肥胖源于懒惰”的社会偏见,王存川直言这是对肥胖群体的误解与歧视。“当体重严重超标时,人体的饥饿素、瘦素等激素调节系统已发生不可逆改变,仅凭意志力减肥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他援引最新研究数据称,行为干预对重度肥胖患者的有效率不足1%,且存在显著反弹风险。医学界近年提出的“肥胖终身管理”理念,强调分层干预策略:超重人群可通过饮食运动调节,轻度肥胖者需结合药物治疗,而重度肥胖或伴有代谢疾病的轻中度肥胖患者则需考虑减重手术等综合手段。目前,双靶点GIP/GLP-1类新药为患者带来希望,也推动着临床肥胖治疗的理念和模式发生积极改变,但如何提升全民的科学减重观念仍是现实挑战。
面对严峻的肥胖流行趋势,王存川提出系统性防治建议:首先需加强公众教育,消除将肥胖简单归咎于个人责任的认知误区;其次应完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社区运动设施覆盖率、强制推行食品营养标签制度;最后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远程会诊、基层医生培训等方式提升全民科学减重服务的可及性。
他特别提醒,体重管理须遵循医学指导,极端节食或过量运动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关节损伤等次生健康风险,对于已出现行动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就医接受专业评估与医学减重治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