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气虚肥胖(脾虚 虚胖)

文章目录:

肥胖的孩子也是脾虚?听听医生怎么说

小雄的体重明显超标,被诊断为“肥胖”。医生在指导饮食、建议锻炼的同时,开具了一张中药处方。妈妈看着处方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提出了心中的困惑,这些都是健脾胃的药啊,孩子已经很胖了,为什么还需要健脾胃呢?健脾后不是更能吃了吗?医生解释道,肥胖的孩子也有可能是脾虚惹的祸!

95%~97%肥胖患儿均属于单纯性肥胖,常见的原因包括营养摄入过多、活动量过少、遗传、出生体重过大或小于胎龄等。中医认为肥胖症的发生主要与脾胃有关,痰湿是主要的病理产物。古人云“肥人形盛气衰”,“肥人气虚有痰”,均提示肥胖症的体质特点在于“虚”,是由于脾肾脏腑虚弱,津液失常,痰湿、膏脂内停,停于皮下则出现肥胖。由于脾虚导致肥胖的患儿常常表现为形体臃肿肥胖,自觉肢体困重,嗜睡多汗,乏力少动,腹满,挑食、偏食,尿少,便溏,或者大便黏腻粘马桶,舌淡胖。这部分孩子就是人们常说的饭量不大,但体重却居高不下,喝口凉水都长肉的体质。所以,脾虚除了传统意义上可导致形体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外,还能导致水湿停聚,体态肥胖的“虚胖”。这类患儿导致脾虚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家长片面强调高营养,给孩子进食过多肥甘厚腻之品,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即古人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脾虚所导致的肥胖除饮食调整、运动疗法、行为矫正外,中、重度肥胖儿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中焦脾胃,化湿祛痰为原则,达到减食而不厌食,减肥而不腹泻,减体重而不减力的目的。相比较药物治疗,更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合理膳食、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等。肥胖治疗的关键重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坚持体育锻炼,控制高热卡食物摄入量,持之以恒。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副主任医师陈自佳 主任医师吴力群)

来源: 光明网

腹部赘肉多是脾虚

受访专家: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 吕沛宛

近年来,中国人不仅肥胖人数升得快,而且多以向心型肥胖(梨型身材)为主,不少人年纪轻轻就挺起了大肚腩,这将增加脂肪肝、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吕沛宛表示,腹部赘肉增多主要与脾气虚弱有关。打个比方,脾的功能好比家里的女主人,湿邪好比垃圾,女主人勤劳就能及时打扫房间,把垃圾清扫出去,如果女主人生病了,身体疲惫,房间的垃圾就会堆积起来。对于身体也一样,脾功能弱就不能清理好身体的“垃圾”——湿气。一旦脾湿过重,就会伤脾阳之气,脾气受损,无力将食物转化为营养,而滞留为水湿,湿久必浊,囤积为脂肪。此外,吃得多、久坐、缺乏运动也是原因所在。

这里,为大家推荐三招能缓解腹部肥胖。

按揉腹部。腹部肥胖者可每天摩腹,方法是双手叠掌沿着脐周顺时针摩腹,力度要轻柔缓慢。还可用空心掌拍打腹部,每次半小时。

药膳调理。脾气虚弱导致的腹部肥胖,可通过吃药膳达到健脾运湿效果。推荐日常喝点莲子山药粥,取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锅中放入洗净的粳米、莲子和山药丁,加足量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煲成粥即可。莲子有补脾止泻、滋养补虚的功效,山药能健脾除湿、补气益肺、固肾益精,二者合用,效果更佳。

配合中药。腹部肥胖者想减掉大肚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耐心,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服用以益气健脾为主的中药。(特约记者 戴秀娟)

吃得少,还是瘦不下来?气虚肥胖,教你一方,健脾补气,提高代谢

您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已经严格控制饮食,摄入的食物并不多,但体重却如同被施了魔法般,稳稳地居高不下,特别是肚子上的肉,简直就像充了气的气球,一捏一大把!

什么是气虚肥胖?

气虚,指的是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弱的一种状态。气虚的人,往往新陈代谢缓慢,即便吃得不多,也容易造成脂肪堆积,形成我们常说的“气虚肥胖”。

根据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了34.3%和16.4%,且呈年轻化趋势。老刘我在接诊过程中,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患者,他们往往面色无华,精神不振,吃得不多,但体重就是降不下来。

气虚肥胖的人,通常伴有以下症状: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容易出汗、食欲不振但体重不减、腹部松软、舌体胖大有齿痕等。

如果您也有这些症状,那么很可能就是气虚在作祟了。

健脾补气小妙招

面对气虚肥胖,中医强调的是“治本”,即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环境,恢复气血平衡,从而达到自然减重的效果。其中,健脾补气是关键。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健旺,则能正常地将食物转化为气血,促进新陈代谢。

下面,我将介绍两款经典的方剂——君子汤和六君子汤,它们都有助于健脾补气,提高代谢。

君子汤

君子汤由人参(去芦)、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份组成。制作方法如下:

君子汤具有调节胃肠运动的作用,既能抑制胃肠推进运动,减轻腹泻;又能使运动降低的小肠恢复正常,适宜长服。

药材准备:取人参(去芦)、炙甘草、茯苓、白术各适量(一般各9-10克为宜),确保药材干净无杂质。

煎煮过程:将药材放入砂锅或搪瓷盆中,加入清水,浸泡20分钟左右。然后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炖25-30分钟,直至锅中汤药剩下一碗。将这一碗倒出,再续入清水,用同样的时间再煎出一碗。两碗兑在一起,即为一副药。

服用方法:早晚各服一碗,饭后服用为宜。

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在君子汤的基础上增加了陈皮和半夏两味药材,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其制作方法如下:

六君子汤在健脾补气的基础上,还能燥湿化痰,特别适合那些脾虚气滞、聚湿生痰的人群

药材: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煎煮过程和君子汤一样哦!服用方法:早晚各一次。

健康小贴士:

除了食疗和中药调理,调整生活习惯同样重要。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促进气血运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