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腹肥胖(肚胀肥胖)

文章目录:

研究证实:腹部肥胖可能诱发癌症,做好这2点,帮你减掉“肚腩”

48岁的梁叔是一名网约车司机,最近他非常苦恼。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坐在驾驶位上,吃完饭还没休息好就得继续开车。

一段时间下来,梁叔的肚子越来越大,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就像一个充满气快要涨破的气球,都不知道会不会出什么事。”

后来梁叔出现了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的情况,去检查医生竟告知是早期胆囊癌。

梁叔被吓坏了,没想到这个“大肚腩”竟然会引发癌症。

在日常生活中,身边有“啤酒肚”或“肚腩”的人并不少,在医学上,将这样的“腰粗肚子大”称为“腹型肥胖”。与全身性的肥胖相比,腹型肥胖对人体的危害更大,甚至有致癌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研究发现:腰围越粗,患癌风险越大

近日,《BMC医学》 杂志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腰围越粗,患癌风险越大。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350万参与者进行了平均8.3年的长时间随访研究,发现20万以上的参与者罹患癌症。

根据以上参与者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与罹患癌症的几率有很大的关系:体重指数(BMI)越高,罹患子宫癌、肾癌、胆囊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绝经后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这九种癌症的风险越大。

此外,较高的体重指数(BMI)还与头颈癌、霍奇金淋巴瘤和中枢神经肿瘤的患病率成正比。

腰围多粗才有患癌的风险?

人们一般将“腰粗”称为“腹型肥胖”,又被称为内脏型肥胖和中心性肥胖。

目前,腰围的大小是衡量腹型肥胖的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当男性的腰围大于94cm,女性的腰围大于80cm时,便可以判定为中心型的肥胖。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人种体质有较大差异,判断标准不尽相同,因此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将中心型肥胖标准定为: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cm,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0cm。

若符合以上标准,那么你可能就属于腹型肥胖人群,需要特别注意自身的健康问题了。

肥胖有多可怕?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学营养减重门诊主任医师陈伟表示,目前中国人的肥胖率在逐年增长,并且中国已经成为了腰围增长速率最快的国家之一。

陈伟还表示,肥胖会对身体的所有器官系统产生影响,引发糖尿病,痛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还可能影响人体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的社交。

根据2018年《国际癌症杂志》的研究数据,肥胖容易提高人们罹患18种癌症的几率,例如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等。

这3个因素,或是肥胖“导火索”

根据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布的一项调查研究,全球肥胖人数已高达6.41亿,而中国的肥胖人口居于全球首位。肥胖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病,面对人口逐渐肥胖的问题,有研究发现除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还和以下三种因素息息相关:

  • 1.基因对肥胖程度影响较大

有专家表示,基因、饮食方式和环境因素是中国人容易肥胖的根本原因,其中人种基因对肥胖的影响较大。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朱善宽表示中国人的脂肪容易堆积在深皮下组织和内脏组织中,对周围器官产生影响,对人体的危害远远大于体型的改变。

  • 2.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人体肥胖,例如喜欢吃零食和甜食等习惯。

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文慧表示中国人自古以谷物粮食为主食,因而遗传基因对粮食的代谢效率也比较强,但如果摄入过多富含脂肪类的食物,则不易人体代谢,进而引起人体肥胖。

  • 3.久坐不动,缺少运动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大多以坐姿为主,但是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容易使脂肪堆积在体内,从而导致肥胖。

做好这2点,助你改善肥胖

减肥需要积极锻炼,但均衡饮食也很重要。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的一份报告显示,均衡饮食和运动相结合可以预防肥胖,降低发生癌症的风险。

  • 1.均衡饮食很重要

大部分腹型肥胖人群并不是因为体质导致的,而是由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减少高油脂,高盐,高糖的摄入,多摄入蔬菜水果,平衡膳食。这样才可以早日摆脱腹型肥胖。

  • 2.运动不可少

俗话说“管住嘴,迈开腿”,减肥光管住嘴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适量的运动。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的一份报告显示,均衡饮食和运动相结合不仅可以预防肥胖,还能降低发生癌症的风险。

腹型肥胖者可以每周进行三天的有氧运动和两天的力量训练来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率,有氧运动可以是45分钟至一小时的慢跑或游泳等,力量训练则可以做仰卧起坐或是借助器械进行锻炼。

俗话说“肥胖是疾病的开始”,肥胖对人体健康及正常生活会产生各种影响,而腹型肥胖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因此我们需要预防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均衡饮食、规律作息、积极运动。#清风计划##谣零零计划##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肉长在哪最可怕?肚子上!与几十种癌症有关!》.健康时报.2021-02-01

[2]《“一胖生百病”中国式肥胖有两大特点,减肥记住三原则》.健康时报网.2020-06-0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腹胀发胖!肚里抽出的液体,足足16斤...

总是没吃多少东西就感到腹胀,体重在两年之内猛增,这些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都被年纪轻轻的小雯(化名)忽视了。

前不久,她因备孕来到医院做检查,竟无意间揭开了身体肥胖的“秘密”。

吃得不多却一直腹胀

超声发现腹部有巨大包块

小雯的体重曾经长期徘徊在90斤左右,这两年逐渐发胖,最胖时达到120斤,可无论怎么减肥,体重总是卡在108斤就是下不去。

其实,小雯吃得并不多,总是没吃多少就感到腹胀,一直以为是消化不良,也没有在意。

这次因备孕就医,超声检查发现小雯的腹腔及盆腔有一个巨大的囊性暗区,直径最长约40cm,从子宫前方一直延伸到肝脏下方,就像是怀了一个胎儿。

图片来源于稿源单位

临平区妇幼保健院妇科主任施文银为小雯做了全面检查,全腹增强CT显示在巨大包块的影响下,右侧输尿管有扩张,胃肠道移位明显,考虑是卵巢巨大囊肿,需要立即手术。

面对如此巨大且不明确良恶性的肿瘤,又考虑到美观及生育需求,施主任决定为小雯实施单孔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

囊肿里引流出8000毫升液体

一下子减了16斤

考虑到囊肿巨大,施主任采用自制套管,缓慢引流囊液,淡黄色的清亮液体缓缓流出,分次共引流出8000毫升液体!

图片来源于稿源单位

囊肿缩小后,小雯的右侧卵巢才显现出来,施主任为小雯实施了卵巢囊肿剔除术,保留住了卵巢的功能。

术中冰冻病理提示(右侧卵巢)考虑乳头状浆液性囊腺瘤,为良性肿瘤,囊肿穿刺液及腹腔冲洗液均未找到癌细胞。

术后,小雯打趣地说:“没想到我还一下子减了16斤。以前吃一点就肚子胀,现在我终于能感觉到饿了。”

这么大的卵巢囊肿

为啥能悄悄“潜伏”?

“如此巨大的卵巢囊肿在小雯的身体里待了两年,实属罕见!”

图片来源于稿源单位

施主任介绍,究其原因,一是小雯除了腹胀,没有疼痛等其他不适,且液体随体位而改变,压迫症状不明显;二是小雯一直以为是自己胖了以及消化不良,没有重视定期体检,让囊肿得以成功“潜伏”。

卵巢囊肿可能不引起任何症状,许多囊肿是在常规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的。

随着囊肿的增大,可能会出现下腹不适、坠胀感、月经失调等症状。严重时,囊肿可能破裂或发生蒂扭转,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旦确诊

不能“撒手不管”

超声检查是卵巢囊肿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显示囊肿的大小、形态和位置。不同的卵巢囊肿,处理也不同。

图片来源于“太帅图库”

1 疑似恶性或复杂的囊肿

需要进行更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医生会根据囊肿的大小、性质、患者的年龄和生育需求制定治疗方案。

2 无症状的囊肿

可以选择观察和定期复查。

2 较大或有症状的囊肿,以及有恶变可能的囊肿

需要手术治疗。

施主任提醒,虽然卵巢囊肿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和定期体检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特别是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女性,更应注意早期检查和定期随访。备孕女性需重视孕前检查。

  • 供稿:临平区卫健局

  • 转载请注明“健康杭州”


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健康杭州”

及时接收每篇新鲜出炉的推文

谁懂啊,脸上的“钉子户”太难搞!很多人走错了第一步

腹胀腹满撑得慌?送你三个食疗方

春节是万家团聚的日子,“每逢佳节胖三斤”,美食当前,一不小心就吃多了,很多人可能会出现饱胀腹满等不适,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刘嘉芬支招,不妨试试以下几个食疗方法。

消滞食疗方

材料:布渣叶10克、荷叶10克、麦芽30克、谷芽30克、山楂8克、绿豆30克、红枣3颗。

做法:以上材料加适量清水(约泡过药面5-8厘米高),武火煮沸后转文火30分钟即可,一天一剂,代茶饮用。以上约为2-4人份量。

功效:健胃消食,适用一般人群,孕妇、哺乳期不用。

布渣叶为岭南常用草药,《生草药性备要》曰“味酸,性平,无毒,解一切蛊胀,清黄气,消热毒。作茶饮,去食积,又名布渣”。荷叶开胃消食,麦芽善于消化米面食积,山楂善于消化肉食,谷芽消食和中,助消化而不伤胃气,绿豆清烦热,红枣和中,调和口感。

陈皮大麦茶

材料:陈皮5克,大麦茶一小袋。

做法:开水浸泡5分钟,可反复多次冲泡,当天饮用。

功效:健脾消积

适用人群:一般人群,哺乳期不用。

白萝卜青橄榄炖瘦肉

材料:白萝卜一根,青橄榄数个,生姜3片,瘦肉250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干净,白萝卜切块,青橄榄拍碎,瘦肉切块,加入适当水量,大火烧开转小火40-60分钟关火,放入食盐少许即可。

功效:消积利咽

适用人群:一般人群,尤其适合吃了煎炸食物咽喉不适者。

医学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刘嘉芬

记者:王婧 通讯员:林惠芳

来源: 广州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