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世界肥胖地图》发布!预计2035年,全球将有40亿人超重/肥胖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3年3月,2023版《世界肥胖地图》于世界肥胖联盟官网重磅发布!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有超过40亿人属于肥胖或超重,占全球人口的51%,而世界第一肥胖国家超重率或超过67%。(完整版《世界肥胖地图》文献链接见文末)
来源:世界肥胖联盟官网
全球肥胖人数急剧上升!2035年,预计全球超重/肥胖人群超过40亿
《地图》中对超重的定义为BMI≥25kg/m^2,对肥胖的定义为BMI≥30kg/m^2。数据表明,在全球年龄>5岁的人群中,「超重/肥胖率」将从2020年的38%迅速增加到2035年的51%,人数将由2020年的26亿人,攀升到2035年的超过40亿人;「肥胖率」将由2020年的14%上升至2035年的24%,人数将达到近20亿。
图1 全球超重/肥胖总人数预测(2020-2035年)
表1 全球超重/肥胖总体趋势预测(2020-2035年)
其中,成年男性肥胖率将由2020年的14%增长至2035年的23%;成年女性肥胖率将由18%增长至27%。
表2 全球成人肥胖趋势预测(≥20岁)
儿童肥胖形势严峻!2020~2035年间,肥胖率将翻倍上升
《地图》预计,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在所有年龄段中上升得最快。2020~2035年间,全球男孩的肥胖率将从10%上升到20%;女孩的肥胖率将从8%上升到18%。
表3 全球儿童/青少年肥胖趋势预测(5~19岁)
聚焦中国:2035年,我国成年人群肥胖率预计达到18%
数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成年人的肥胖率将达到18%,2020-2035年的年增长率达到5.4%。超重/肥胖管理相关费用预计会达到GDP的3.1%。
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亟需关注:2020-2035年间,预计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年增长率为6.6%,2035年,男孩肥胖率将超过50%,女孩肥胖率将接近40%。
图2 中国肥胖率的预测趋势图(BMI≥30 kg/m^2)
图3 超重/肥胖相关经济支出(BMI≥25 kg/m^2)
聚焦全球:世界不同地区的肥胖趋势
来源:世界肥胖联盟官网
➤非洲区域(撒哈拉以南非洲):据预测,2020年至2035年期间,非洲地区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将迅速上升,特别是女孩的肥胖率将从5%大幅上升至14%。到2035年,女性的肥胖率预计将从18%上升到31%。
➤美洲区域(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据预测,2020年至2035年期间,美洲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将快速上升,特别是男孩将从20%增加到33%。在此期间,总体肥胖率预计也将上升,预计到2035年,近一半的成年人(47%~49%)将受到肥胖的影响。
➤东地中海区域(北非和中东):据预测,2020年至2035年期间,东地中海区域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将翻一番,男孩和女孩的患病率均将从11%上升到23%。到2035年,女性的肥胖率预计将上升到40%以上。
➤欧洲地区:据预测,2020年至2035年期间,欧洲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将快速上升,2035年将有14%的女孩和21%的男孩受到肥胖的影响。到2035年,肥胖将影响35%的女性和39%的男性。
➤东南亚地区:当前,东南亚地区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相对较低,不过据预测2020年至2035年期间,该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将大幅上升,女孩的肥胖率将从3%上升至11%,男孩的肥胖率将从5%上升至16%。成人的肥胖率预计将翻一番,男性从4%增加到10%,女性从8%增加到16%。
➤西太平洋地区:据预测,2020年至2035年期间,西太平洋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可能会显著上升,女孩肥胖率将从9%上升到28%,男孩肥胖率将从19%上升到41%。对于成年人而言,肥胖率预计将在此期间翻一番,男性从8%增至19%,女性从9%增至16%。
经济状况与肥胖趋势:低收入国家的肥胖率升高更迅速
《地图》预测,低收入国家的肥胖率将持续上升。预计到2035年,被认为是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的基里巴斯,成年人肥胖率将达到67%,成为全球成年人肥胖率最高的国家。
到2035年,居住在低收入国家的儿童和青少年或将成为肥胖的最高风险人群。预测表明,低收入国家的女孩2020年肥胖率为4%,男孩为2%,到2035年将分别上升至13%和6%;成年人中,2020年男性和女性肥胖率分别为5%和14%,预计到2035年将分别增加至11%和26%。
COVID-19对肥胖的影响
在COVID-19流行期间,不良饮食习惯和久坐行为的增加可能导致体重增加。例如,于中国进行的一项涵盖了超过1万名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的研究发现:2020年初疫情期间,肥胖率从10%增加到12.5%,而超重率也从21%增加到25%。既往研究表明,群体层面的体重增加更难预防或逆转。鉴于COVID-19疫情相关的体重快速增加,当前估计的肥胖和超重水平可能要更高。
文献链接:https://www.worldobesityday.org/assets/downloads/World_Obesity_Atlas_2023_Report.pdf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发胖还真有“分界线”,从这个年龄开始你的代谢“急转直下”
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
目前我国有超过一半的
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肥胖会增加一系列疾病的发生风险,
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说到肥胖,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一旦跨过25岁的门槛,体重管理似乎变成了一场艰难的战役,脂肪悄悄累积,身材线条不再像往昔那般紧致。
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说,身体在25岁后就悄然设下了一道“发福界线”?年龄真的是划分苗条与臃肿的隐形标尺吗?是不是25岁之前都可以放开了吃?
01
发胖真的有“年龄分界线”吗?
不得不说,发胖还真有“年龄分界线”。从全球相关肥胖研究情况来看,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青、中年时期体重会逐年增加。
国外一项调查显示,18~24岁的时候,肥胖率是最低的,只有22.4%,但25岁就是一个分水岭,从25岁以后,肥胖率就开始飙升,而45~74岁阶段是肥胖率最高的。
△横轴是年龄段,纵轴是肥胖人群占比,可以看到25岁后肥胖率明显飙升。
我国的一项研究数据也显示,超重和肥胖的总体患病率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趋势会有所不同,基本上也是从24~29年龄阶段开始,肥胖率增加;在中年男性(55~59岁)和老年女性(65~69岁)中达到峰值。
我们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胖,实际上没有特别明显的界线,不同人之间的差异也很大,但总体来说,随着年龄增大,大家的体重都会增加。
02
为什么年纪大了容易长胖?
对比自己以前的照片,经常会发出感慨:岁月是一把杀猪刀。为什么年纪越大,人就越容易长胖呢?
随着年龄增长,吃得更好更多了
最大的改变是,随着年龄增长,生活条件逐渐变好,饮食也会发生很大改变,会吃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加上很多人应酬也变多,大鱼大肉也成了家常便饭。高能量食物吃得多了,能量摄入也随之升高,自然就更容易长胖。
随着年龄增长,运动量降低了
在青春年少时,无论是身处校园,还是踏入工作岗位,大多数人日常的活动量都还算可观。可随着岁月流逝,年龄不断增长,大家渐渐适应了那种长时间久坐、几乎不动弹的生活方式。哪怕好不容易有了些闲暇休息时间,也更倾向于躺着,摆弄摆弄手机,或是看看电视,懒得起身活动 。
吃得多了,运动还少了,能量就更不能消耗掉,也就更容易长胖了。
年龄越大,肌肉流失,代谢率下降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肌肉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约10%~15%的肌肉在20~50岁之间流失。
肌肉量直接决定人的基础代谢,肌肉组织是人体葡萄糖最大的消耗者,失去它就意味着体内大量的葡萄糖没了地方消耗,能量代谢速度也会大大降低。吃同样的食物,可能会有更多的能量在体内储存起来,导致体重增加。
体内激素改变,让人很容易变胖
激素是体内各种新陈代谢反应的化学信使,调控着大多数身体机能的改变。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体内的激素也会发生变化,同样会导致人更容易变胖。
比如,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睾酮每年以1%~2%的速率减少。睾酮调节脂肪分布,影响肌肉质量。它的减少,会使身体燃脂效率大大降低。而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也会下降,在更年期,雌激素还会出现明显下降,很容易导致腹部脂肪的堆积。
03
如何防止长胖?
实际上,我们想要的减肥,不是减骨骼、肌肉、身体水分,而是要减脂肪。因为过多的脂肪会增加疾病的风险,也使我们的身材变得臃肿。
该如何与时间对抗,保持自己的身材?
合理饮食
饮食可是关乎减肥成效的关键因素。毕竟,人体发胖的根源在于能量收支失衡,当摄入的能量超出了身体消耗的能量,那些剩余的能量便会在体内储存起来,转化为脂肪堆积。
所以,若想有效预防长胖,首要之举便是改变能量收支状况,杜绝过量能量摄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 “管住嘴”。要致力于培养长期且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举例来说,进食应当适量,减少高油、高糖这类高热量食物的摄取,少喝含糖饮料,对油炸食品也要敬而远之。大家不妨参照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给出的建议,精心规划每日饮食,并逐步将其转化为自身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
坚持运动
在减肥之旅中,这无疑是最为艰难的阶段,然而也恰恰是收效最为突出的环节。
积极投身运动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众多层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会逐步流失,脂肪堆积日益严重,新陈代谢速率也随之降低。而坚持运动锻炼,能够大幅提升能量的消耗水平,有效阻止过多脂肪在体内囤积,同时加速脂肪组织的更新换代。
不仅如此,规律运动还能够显著增加体内肌肉的比重,进而提升人体的能量代谢效率。所以,务必养成每日运动的良好习惯,建议每周至少安排三次,每次持续半小时以上的运动时长 。
夏天眼看就到了,
别再偷懒。
转自:央视新闻
来源: 荔枝新闻
全球肥胖趋势加剧:一场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
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肥胖率正在快速上升,到2050年全球近六成成年人或将面临肥胖问题——
全球肥胖趋势加剧:一场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
每年的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旨在引起全社会对肥胖问题的关注。近期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全球超重和肥胖人数在最近数十年里快速增加,如果不加以有效干预,人类或将迎来一个“不堪重负”的未来。
一
医学杂志《柳叶刀》近日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超重和肥胖人数已从1990年的9.29亿增至2021年的26亿,成年男性的肥胖率从5.8%增加到14.8%,成年女性则从10.2%增加到20.8%。
报告指出,大洋洲、北非和中东地区的肥胖率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而在高收入国家中,美国的肥胖率最高,2021年该国约有42%的男性和46%的女性受到肥胖的影响。
报告认为,这意味着过去30年来,全球在应对日益严重的肥胖危机方面严重失败。
报告预测,若不采取紧急政策改革和行动,照此趋势发展,到2050年,全球近六成成年人将面临超重和肥胖问题,全球成年男性超重和肥胖率将从2021年的43.4%上升至约57.4%,成年女性则将从46.7%上升至约60.3%。
一项由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所牵头的研究发现,1990年至2021年,全球5岁至24岁人群的肥胖率增幅为244%,达到1.74亿人。截至2021年,全球4.93亿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在未来25年内,全球三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将超重和肥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超重和肥胖是指对健康构成风险的异常或过度的脂肪积累。超重和肥胖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衡量标准,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对成年人来说,BMI超过25被视为超重,超过30被视为肥胖。对于儿童和青少年(19岁及以下人群)来说,在定义超重和肥胖时需考虑年龄因素。
二
世界肥胖联盟日前发布的《2025世界肥胖地图》指出,肥胖不仅是健康问题的直接诱因,还与多种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每年因肥胖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约为160万,其中55%的2型糖尿病过早死亡与肥胖相关。
该联盟主席西蒙·巴尔克拉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也是糖尿病、癌症、心脏病和中风等非传染性疾病的“驱动因素”。
世卫组织资料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500万人死于与BMI过高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神经系统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超重和肥胖在全球产生的经济成本预计将达到每年3万亿美元,到2060年将超过每年18万亿美元。
从社会层面来看,肥胖造成的公共卫生负担正在加重。《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份报告警告称,到2050年,近1/4的肥胖者年龄将在65岁或以上,这将“加剧已经超负荷的医疗系统的压力,并对资源匮乏国家的医疗服务造成严重破坏”。
此外,默多克儿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表示,从历史上看,许多地区此前一直专注于预防儿童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问题。如今,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已成为新的公共卫生紧急情况。研究显示,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超重和肥胖会直接影响健康,并与多种非传染性疾病的更高风险和更早发病相关。
三
世卫组织指出,从成因来看,超重和肥胖是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不平衡的结果。多数情况下,肥胖是一种由易导致肥胖的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和遗传变异等引起的多因素疾病。研究人员认为,近几十年来,高热量和高糖的加工食品在世界各地越来越普遍,这是肥胖率飙升的部分原因。
世卫组织在此前发布的一份欧洲肥胖问题报告中认为,欧洲高度数字化的社会环境是促使肥胖率上升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例如,不健康食品在互联网上针对儿童的营销,以及越发普及的网络游戏,都与欧洲超重和肥胖的问题有联系。
《柳叶刀》近日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呼吁,改善营养、提升身体活动水平和优化生活环境等策略离不开政策支持,无论是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还是增加公共绿地,都需要长期且持续的政策推动。报告建议制定五年行动计划(2025年至2030年)以遏制肥胖率的上升。
在个人层面,预防肥胖的关键在于实现消耗能量与摄入能量的平衡。世卫组织建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限制脂肪总量摄入,并将脂肪摄入从饱和脂肪转向不饱和脂肪;增加水果、蔬菜、豆类、全谷物和坚果的摄入并限制糖的摄入。为了增加能量消耗,可以提高体育活动水平,例如日常进行至少30分钟的定期、中等强度的活动。
根据世卫组织建议,遏制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的核心干预措施包括支持和促进母乳喂养,监管向儿童不当营销食品和饮料,监管学校附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产品的销售等。(梁凡)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