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会死(肥胖的人容易猝死吗)

文章目录:

研究:重度肥胖者的早亡风险比正常人高50%

中新网4月29日电 据英国天空新闻网报道,近期,一项在欧洲肥胖大会(ECO)上发表的研究称,重度肥胖者比体重正常的人早死的可能性高50%。

据报道,研究人员专家分析了英国成年人的健康、死亡和疾病数据后发现,超重和肥胖与罹患严重疾病的几率有很大关系。

该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哈斯说:“体重超标会给2型糖尿病和睡眠呼吸暂停症带来很大的风险……在过去30年里,全球肥胖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三倍(1975年为1.05亿人,2016年为6.5亿人),这对公共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

据悉,衡量人是否肥胖的指标之一是身体质量指数(BMI)。这是一种利用身高和体重来衡量你的体重是否健康的指标。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理想的BMI在18.5到24.9之间。

然而,研究结果表明,重度肥胖(BMI在40到45之间)者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12倍,患睡眠呼吸暂停症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2倍;BMI在35到40之间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几乎是正常人的9倍,患睡眠呼吸暂停症的风险是正常人的12倍;BMI在30到35之间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则是正常人的5倍,患心力衰竭的风险比常人要高出70%;而BMI在25到30之间的人患以上两种疾病的风险则是正常人的两倍多。

研究结果还表明,体重增加与高血压、心率不齐和血脂异常(血液中胆固醇和其他脂肪的异常水平)等疾病均有很大关系。

据悉,BMI在40到45之间的人患心力衰竭、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三倍。

英国女子胖死:254公斤重6年不出门 死于心脏病

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27日报道,英国最胖的女人——44岁的布伦达·弗拉纳根-戴维斯体重约为254公斤,2013年死于心脏病突发。

布伦达的丈夫罗纳德退休在家后的5年里一直陪伴着他的妻子,如今在他妻子去世之后,他想以此警告世人,过度肥胖的可能会危及生命。

已经6年没出过家门的英国最胖的女人,“胖死了”。

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27日报道,44岁的布伦达·弗拉纳根-戴维斯(Brenda Flanagan-Davies)体重约为40英石(约为254公斤),死于心脏病。

2013年7月,在医院接受检查并被救护车送回家仅4个小时之后,布伦达的丈夫罗纳德·戴维斯(Ronald Davies)发现布伦达口吐白沫,十分痛苦,于是立即呼叫了救护车。但是在去医院的路上,布伦达心脏病发作去世了。

在布伦达已经胖到“卧床不起的”时候,她的医生就已经警告过她,“必须减肥,不然会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取量》一书,一个健康的成年女性每天需要摄取1800至1900卡路里的热量。而布兰达每天要摄取高达6000卡路里的热量。

“前一分钟她还好好的,但是下一分钟她就死了。”

“我认为她的体重是导致心脏病的原因。她可能随时病发。”

“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当我以前坐在客厅的时候,我会和她说说话。”

“她走了以后,我有时候还会在另一个房间和她说话,但是显然不会有回应,因为她已经不在那里了。”

“我想警示大家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当有人想帮助你的时候,不要拒绝。”

“我不想发生在布伦达身上的事情,在别人身上重演。”

布伦达生前对食物已经达到了一种沉迷的状态,在她的床边上还有一个冰箱,里面“囤”着巧克力和碳酸饮料。当地的超市和炸鱼薯条店还会每天给她配送食物。

罗纳德和布伦达五年前相遇在当地社区中心,五年里布伦达的体重增加了11英石(约69.8公斤)。 “我觉得她是个了不起的姑娘,当我看着她的时候,我从来不觉得他胖。”罗纳德表示。

职场健康|真的不能太胖!最新研究:每胖10斤死亡风险增11%

“一胖毁所有”真不是句玩笑话。近期发表在《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和《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上的两项新研究,又给“肥胖”添了新罪证。

《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刊发一项涉及109万人的研究显示,成年人每胖10斤,死亡风险就会增加11%。

《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发表的研究,分析了上海48377名女性、35989名男性后发现:从成年早期到中年,体重每多增加10斤且体重指数(BMI)超过23,与男性和女性晚年全因死亡风险升高9%和14%相关。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生命时报》结合两项新研究并邀请权威专家,告诉你哪种身材的人最该减肥,并教你科学控制体重。

受访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王增武

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潘清蓉

新研究:太胖了真的会早亡

英格拉姆癌症中心的Guochong Jia和Wei Zheng,联合上海癌症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分析了8万多中国人的数据后发现:

在中年BMI超过了23的女性中,体重每多增加5千克,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14%、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23%相关。

在男性中的情况也类似。中年BMI超过23的男性中,从20岁到中年的体重增加每多5千克,与全因死亡风险升高9%、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26%相关。

即使BMI没超过23,成年后的体重增加也与多种慢性病相关。

对于中年BMI没超过23的男性和女性,体重每多增加5千克,与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85%和71%,高血压风险升高28%和32%,缺血性卒中风险升高28%和11%,脂肪肝风险升高69%和101%,胆结石风险升高25%和27%相关。

也就是说,20来岁就要控制体重了,成年到中年体重每多增加10斤,老了之后死亡风险会增加10%左右。

另一项新研究发表在《欧洲临床营养学杂志》上,这项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纳入了23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涉及1093337名参与者,其中5项研究来自亚洲,研究人员分析后发现,成年人的体重每增加5千克——

相应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1%,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12%,冠脉事件风险增加18%,卒中事件风险增加8%,心肌梗死风险增加18%,心力衰竭风险增加5%。

研究人员指出,成年人体重增加可能与较高的心血管风险相关,但单次的BMI测量并没有考虑到体重随时间的长期变化。

换句话说,即使你原来不胖,日积月累的肥肉同样不会放过你!

两个指标,测出你是否该减肥

体重指数,又称BMI指数,是国际上最常用的估算人体肥胖程度的一种方法。计算方法为:BMI=体重(kg)/身高(m)²。

我国通常认为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然而,BMI只能大体上判定人体是否超重,却不能判断人体的脂肪分布。这就引入了另一个肥胖衡量指标——腰围。

腰围反映的是人体腹部脂肪,特别是内脏脂肪的分布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腰围测量方法:被测者站立,双脚分开25~30厘米。普通人将软尺经肚脐上方0.5~1厘米处水平绕一周,肥胖者选腰部最粗的地方水平绕一周测量。

腹型肥胖的人,可能BMI正常,但实际上,这种类型的肥胖更加隐蔽,又称“隐形肥胖”。

所以,即使体重指数正常,但腰围超标,也要积极干预。

“苹果型身材”最需管好体重

医学界通常用“苹果型身材”来形容腹型肥胖这种体型。相对于大腿及臀部脂肪多的“梨型身材”,苹果型身材对健康尤其是心血管的影响更大。

内脏脂肪过多是身体代谢紊乱的表现,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水平增高,促使血管硬化,带来脑血栓、心梗等问题。

与胖得比较“匀称”的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多以腹型肥胖为主,“啤酒肚”“将军肚”实际上都是腰围粗。

一份科学的体重控制计划

关于减肥,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每周减肥0.5~1公斤,一个月减1~3公斤,这种“匀速”减肥的方法,对身体损伤小且不易反弹。

怎么吃?

减肥并非节食,而是提倡合理均衡的膳食。不吃主食、只吃素食、只吃水果餐减肥都是不可取的。

>> 吃对主食

建议体力活动较少的女性,减肥期间每天吃3两粮食(1两粮食大约相当于半碗米饭的量),男性或体力活动较多的人酌情增加。

A级减肥主食:豆类。红小豆、芸豆、干豌豆、干蚕豆、绿豆、鹰嘴豆等富含淀粉的豆子,饱腹感强、消化速度慢。

B级减肥主食:谷类。燕麦、荞麦、莜麦面、小麦粒、黑米、小米等粗粮,其中燕麦和莜麦是最佳选择。它们饱腹感远超白米白面,但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更高。

C级减肥主食:薯类。土豆、红薯、山药、芋头、莲藕、嫩蚕豆、嫩豌豆等各种含淀粉的薯类或蔬菜。它们饱腹感强,富含维C,但需用蒸煮的方法烹饪,替代主食,才能起到减肥效果。

>> 少吃点油

不同食物提供的能量不同,油、肉、高脂食物的能量较高,减肥期间要少吃。

一般来说,食用油宜选择花生油、菜籽油等植物油,每天控制在20~25克(搪瓷勺约两勺半)。

怎么动?

光吃不动,很难消耗体内已经积攒的脂肪,因此减肥也需要运动来帮忙,成年人最好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

一般来说,运动相同的时间,跳绳、游泳消耗热量较多,篮球、足球、羽毛球次之,骑车、跑步、走路更少一点。

另外,可以将运动融入生活中,如走路上下班,逛街时可以多转几圈,周末别宅在家里,多做户外运动等。

怎么控制腰围?

瘦腰、瘦肚子、瘦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减肥需求。然而,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不存在所谓的“局部减脂”,减脂是全身性的。

我们减肥应该是减少不良脂肪,增加肌肉的含量,对“苹果型身材”的人来说,更是这样。

长时间保持挺腰收腹的姿势,有助锻炼腹部肌肉。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人,工作半小时起身走走;走路时抬头挺胸,双眼平视,脚尖向正前方,自然迈步,步伐要轻快。

拖地能锻炼上半身身体;晾衣服时扭扭腰能锻炼腰部两侧肌肉;擦窗户时拉伸身体;如果楼层不是很高,可以将坐电梯改为爬楼梯。

减肥贵在坚持,找个伴儿互相监督能让运动变得有趣。夫妻间可以选择一些密切配合的运动,如散步、羽毛球等。父母和孩子间可以选择轮滑、爬山等。伙伴间可以选择带有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如爬山、远足、球类。

成年人真的不能太胖,是时候将“体重管理”提上日程了!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