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黄红黑!你是哪种“颜色”的胖子
511,我要腰! 世界防治肥胖日
5月11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防治肥胖日。
“511”,谐音是“我要1”,最后的那个“1”代表苗条,通俗地讲就是“我要瘦”,“我要腰”。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事——除了发胖。肥胖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0%的成年人和近20%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
预防控制肥胖,迫在眉睫,今天,你努力减肥了吗?
我国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
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是当今社会仅次于吸烟的致死原因,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
2016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联合美国内分泌学会建议将“肥胖”更名为“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
肥胖不仅仅是让人身材走样,更严重的是,因超重和肥胖引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代谢性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肥胖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肥胖若不及早干预、治疗,任其发展下去不但会引起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还会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自身免疫疾病和多种癌症等,同时还会影响到下肢关节、脊柱等,严重时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对于女性来讲,肥胖还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及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45岁就跨入“胖的年龄坎”
据了解,江苏省疾控中心曾经做过统计,在江苏,18岁以上成人体重平均为61.5公斤,男性为65.8公斤,女性为58.4公斤。总体体重超重率为33.6%,总体肥胖率为11.3%,两者之和为44.9%。
进入45岁,江苏人就迈入了“胖的年龄坎”。在江苏居民的BMI(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情况曲线图中,45-59岁是BMI的最高峰“年纪段”,不管男女,而此年龄段的超重肥胖率也达到了一个最高值,接近60%。
过了这个年龄段,BMI值慢慢下降,其中,女性的BMI值一直到74岁以后才有明显的下降。
很多人觉得,人到中年更容易发胖?除了吃得多,代谢能力下降,运动量偏少也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
来自江苏省疾控中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江苏居民真正运动的其实并不多。江苏省疾控中心曾对部分15-69岁江苏居民的身体活动情况进行过调查,每日活动量来自主动锻炼的不足9%。由此可见,江苏居民主动锻炼的意识不高。
专家说,现在虽然看电视的人少了,可是每天下班后、空余时“刷手机”的时间太久了。另外,现代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已经没有时间去锻炼了。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胖子”
目前通常是靠BMI指数判断: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成人的BMI数值对应体重情况:消瘦:低于18.5,正常:18.5-23.9,超重:24-27.9,肥胖:28以上。
肥胖的临床分型分为腹型肥胖、周围型肥胖和混合型肥胖。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肥胖,也是人们常说的“苹果型”身材。多余的白色脂肪主要分布于腹部,尤其是腹部、皮下、网膜和内脏器官。
我国定义腹型肥胖的最新标准为,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腰围(也称“苹果型”身材)大于臀围,腰臀比=腰围/臀围:男性WHR大于0.9,女性WHR大于0.8。
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平均年增长1.1%,显著高于肥胖的增长速度。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腹型肥胖患病率31.5%。腹型肥胖发生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脑血管病的风险高于周围型肥胖和混合型肥胖者。
周围型肥胖:其多余的白色脂肪主要分布于髋部、大腿和下部躯干的皮下,也称“鸭梨型”身材,多见于女性。
混合型肥胖:兼有腹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的特征。
看看你是哪种颜色的胖子
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的专家还有一种用颜色分类的方法:根据肥胖者的不同症状和体征,分为白、黑、黄、红四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有其特殊的病理变化,对应的减肥方法和治疗手段也各有不同。
白胖子(代谢正常型肥胖):皮肤白润,体型均匀,皮下脂肪增多但分布基本正常,各项代谢指标及激素分泌正常。这类胖子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科学减重以防止体重增加带来的物理性损伤,如关节炎症,心肺功能负担加重。
黄胖子(低代谢型肥胖):皮肤萎黄无弹性、无光泽;脂肪分布多以腹型肥胖为主;低代谢率、低激素水平,可伴有严重脂肪肝和其他代谢异常。精神萎靡、气血均乏。
红胖子(高代谢型肥胖):多为红胖血淤之人,血供丰富、皮肤菲薄,体表可见紫纹及毛细血管增生等;脂肪分布以内脏脂肪为主,代谢率高、激素水平偏高,易发生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
黑胖子(炎症代谢型肥胖):皮肤色素沉着(黑棘皮病多见)、皮厚肉多;脂肪肌肉均丰富;代谢率高,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高瘦素血症及高尿酸等炎症状态。
【相关】
“局部瘦身”不科学
“管住嘴,迈开腿”是健康减肥的核心六字真言。如何做到科学地“迈开腿”?有没有专门瘦腰瘦腿的局部瘦身运动?最近火热的毽子操,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练习?运动医学专家一一回答减肥热点问题。
运动减肥也有科学讲究。所谓“减肥”,准确地说,应该是减脂。广东省中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杨伟毅表示,运动不仅能消耗体内脂肪和糖原,还可以改善神经与内分泌系统,调节新陈代谢,减少脂肪沉积,从而健康减肥。
怎样运动能更高效安全减脂?“一般情况下,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更利于减肥。”杨伟毅解释,在有氧运动初期,身体供能更多依靠燃烧糖原;而持续有氧运动时,则更多通过燃烧脂肪供能。因此一般建议运动强度保持在有氧运动最佳心率区间内,每次持续40分钟以上,更有利于减脂。而无氧运动主要消耗糖原而非脂肪,且容易造成乳酸堆积,也就是说,运动后3天内会产生延迟性肌肉疼痛的,则是进行了无氧运动的表现。
“运动减肥贵在坚持,应选择能使锻炼者感兴趣、能长久坚持的方式,配合饮食管理。”杨伟毅表示,选择具体运动方案时要视年龄、心肺功能、健康状况及肥胖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对于从不运动或体能基础较差的人,刚开始运动时,可采用低强度、多组数的方法;当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逐渐提升,再逐步加量。比如快走与慢跑穿插进行,跳绳分为间断多组完成。
“局部减肥的方法是不存在的。”杨伟毅提醒,“运动时的卡路里消耗是全身性的,脂肪的分解也是全身性的,所以并不会练哪儿瘦哪儿。”
那么,针对特定部位的运动,意义何在?杨伟毅表示,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身体有不同意义。例如一些针对腰腹部的力量训练,属于无氧训练,虽然燃脂效率不如有氧运动高,无法让你直接减掉腰腹赘肉,但可以增强特定部位的肌肉力量,令身体线条更紧实精干。同时身体肌肉含量增加,也会增加基础代谢率,能令你的基础能量消耗增加。
不少人最近都迷上了毽子操,觉得看起来简单易学。杨伟毅表示,毽子操的动作看起来容易跟学,对腹、髋、臀、腿部等部位肌肉力量训练都有好处。不过,这其实是一种高强度间歇性运动(HIIT)。尽管燃脂效率很高,但可能更适合基础条件较好的年轻人。而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若简单重复某个动作时间过长,要当心因疲劳和动作僵硬带来的运动损伤风险。
综合《扬子晚报》《羊城晚报》报道
来源: 羊城晚报
肥胖是一种需要警惕的身体状态 患病风险增加
尽管网络上“以瘦为美”的极端观念经常让人诟病,但胖也是真的不可取。
据统计,全球肥胖人口总数已经超过3亿,且仍在逐年增加。肥胖与代谢关系非常密切,肥胖者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代谢问题。但有一类肥胖者,他们的代谢指标和常人无异,看起来除了体重超标以外并没有太大的异常。这样的“健康的胖子”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那么几位,他们时常炫耀自己的特殊体质,自称“肥而不腻”。
然而,一项针对38万人的最新研究却显示,健康的胖子其实并没有那么健康。
胖还是不胖,BMI说了算
2021年6月10日,发表在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旗下学术期刊《Diabetologia》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肥胖的人,即使目前的代谢特征正常,但长期来看,其患糖尿病、心脏病、中风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还是更高。
这是怎么回事呢?要明确这个结论,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样才叫肥胖。
肥胖是一种脂肪组织在体内过度堆积的状态。脂肪组织有着储存能量、保温隔热、保护内脏器官以及调控内分泌等重要作用,是生命的必需品。但过多的身体脂肪却会引起各种疾病。一旦体内脂肪超标,我们的外观就会表现出所谓的“胖”。
但胖这个词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因此,我们通常用一个简单的数值——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来判断人的胖瘦程度。
BMI的计算方法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比如某人身高1.8米,体重70公斤,那他的BMI=70/(1.8)2,约21.6。临床上肥胖的判断标准之一便是BMI指数在25.0以上。
在中国,BMI大于24就会被视为超重。
形成肥胖的原因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类别。外在的原因包括饮食过量和运动不足等,内在的原因则包括遗传、疾病以及代谢异常等。通常的肥胖都是内外两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肥胖和代谢,到底谁是因谁是果?
很多人饭量并不大,但缺乏运动,一旦代谢水平跟不上,就会出现腹部脂肪堆积,造成内脏脂肪型肥胖等后果。而另一些人明明饭量不小,运动量也非常普通,但就是不会发胖,这便是代谢水平较高的结果。
代谢水平与个体关系非常密切,不同的人代谢水平差异明显。而同一个人在其不同年龄段,代谢水平也有很大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身体的代谢水平会逐渐下降,这种下降从30岁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老年阶段。这也是人到中年忽然发福的根本原因。
肥胖和代谢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很难说清到底是谁造成了谁。一般认为,代谢异常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而肥胖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代谢。
而我们今天报道的这项研究,可以说为肥胖影响代谢提供了潜在证据。同时,这项研究的结论也明确地显示,无论代谢是否达到异常的水平,肥胖对身体健康的损害都是客观存在的。
代谢水平应该如何衡量?
有很多方式都可以描述代谢水平,体检中有很多相关检查项。但判断代谢能力不存在BMI指数或者体脂率这样的单一指标,而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体,比如血压、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甚至腹围,都可以作为代谢水平的判断标准。
在该研究中,把“代谢水平正常”定义为6个给定指标中的4个以上达标。而判断肥胖则采用BMI指数,即BMI≥30定义为肥胖。这样,所有38万受试者就被分成四大类:代谢正常非肥胖、代谢正常肥胖、代谢非正常非肥胖和代谢非正常肥胖。
其中代谢正常非肥胖,就是身体处于良好状态。而代谢非正常肥胖,就是体重失控的同时代谢紊乱。代谢正常肥胖和代谢非正常非肥胖则比较特殊,可以分别理解为“看起来健康的胖子”和“看上去健康但其实已经不健康的瘦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两种身体状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对脂肪组织的分类做一个简单说明。
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大有不同
脂肪组织大体上可以分为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两种。内脏脂肪主要以腹部为中心分布,集中堆积在腹部器官周围。而皮下脂肪主要分布在全身的皮下组织中,特别是臀部和大腿处。与皮下脂肪相比,内脏脂肪不易外显,通常在腹部开始隆起之前,内脏脂肪就已经在体内积聚了。这就是大多数不健康的瘦子所处的状态。而看起来健康的胖子与此恰好相反。
一般来说,内脏脂肪堆积比皮下脂肪堆积对健康的损害更大,内脏脂肪堆积往往意味着脂类代谢功能的弱化。在BMI指数≥30的肥胖人群中,大约有10~30%可以被判定为代谢健康。与其他肥胖人群相比,他们内脏脂肪堆积的情形较少发生,大部分人的肥胖是由皮下脂肪堆积造成,我们姑且可以称他们是健康的肥胖。
之前,有证据表明,代谢健康的肥胖者,患上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后的致死率并不比代谢健康的正常人高。和代谢不健康的肥胖者相比,代谢健康的肥胖者普遍更加年轻,他们看电视时间更短,更加喜欢运动,文化程度也更高。可以认为,相比而言,代谢健康的肥胖者拥有更低的健康风险。甚至有一些说法认为,代谢健康的肥胖并不是真正的肥胖,只要身体没有不适,就可以继续保持现有的生活方式。
无论如何,胖都是需要警惕的状态
然而,本次研究却给出了不同的结论。在随访11.2年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与非肥胖的人群(无论是否代谢健康)相比,虽然代谢健康的肥胖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不高,但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了60%、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增加了20%。代谢健康的肥胖患者,其全因死亡率和心衰死亡率分别增加12%和44%。
与代谢健康非肥胖的人群相比,代谢健康肥胖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前者的4.3倍。此外,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风、心肌梗死以及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总之,代谢健康的肥胖很可能只是向代谢不健康肥胖过渡的中间状态,一旦体重持续提升,这种转变的速度就会加快。本次研究就发现,在随访过程中,研究开始时代谢健康的肥胖者中,有三分之一在3到5年内出现了代谢不健康现象。换句话说,所谓的“健康的胖子”是一个伪命题,肥胖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种良好的、可以置之不顾的身体状态。
正如负责本次研究的Frederick Ho博士所说:“无论肥胖患者的代谢健康情况如何,体重管理对他们都是有益的。”
资料据科普中国网
专业营养科医师解答 肥胖症状与肥胖所带来危害与预防
直播现场。
红网时刻5月13日讯(通讯员 宫晶莹)5月11日是世界肥胖日,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近20亿成年人超重或肥胖。根据国务院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率已超过50%,超过16%为肥胖。
5月11日晚7点30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副教授刘菊英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候茜以“肥胖症状与肥胖所带来危害与预防”为主题,通过直播形式在红网平台和芒果V直播平台为大家进行解答和科普。
直播现场,刘菊英和侯茜通过线上提问、专家答疑等环节,使大家了解基本的健康知识,让更多肥胖患者意识到,肥胖不但影响体美,给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且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加速衰老和死亡。两位专家对线上提出的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回答,线上直播的观看量总数达到了90多万。
直播中,刘菊英就肥胖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危害这四个方面,侯茜主治医师就肥胖对生殖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危害这四个方面,两位专家分别从专业知识和案例科普,让直播中观看的网友们详细的了解肥胖所带来危害。
侯茜重点提到了根据体征及体重诊断肥胖症的临床诊断方法有四点,第一点是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判断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x0.9),如果患者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即可诊断为肥胖症,但必须排除由于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的因素。第二点是根据体重指数(BMI)判断BMI=体kg)/身高(m)2>24为为超重,>28为肥胖。第三点是皮下脂肪厚度判断,测量三角肌外皮脂厚度及肩胛角下。成人两处相加,男性大于等于4cm,女性大于等于5cm即可诊断为肥胖。第四点是腰围、腰臀比(WHR)WHO建议男性腰围超过94cm,女性腰围超过80cm为肥胖症。
提问区里气氛热烈,网友们纷纷表示这些知识非常有用,在网友们的称赞声中,结束了这场精彩的直播分享。
两位专家表示,当前我国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增长,超重和肥胖将使各国人口预期寿命缩短约3年,将引起近60%的新发糖尿病病例、18%的心血管疾病、11%的痴呆症及8%的癌症,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直播中让大众知晓肥胖的危害,让大众了解什么才是科学的减重方式。而任何以降低基础代谢或造成肌肉大量分解的减重都是不可取的,一定要在减重过程中形成健康的膳食结构模式及生活方式。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大家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大家拥有健康体重、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