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肠道息肉(肥胖肠息肉发病概率高吗)

文章目录:

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肠子长息肉了,有人还后知后觉

大路最近大便总是带血,且血色多为鲜红色。起初他以为只是痔疮没太在意,前几天却开始出现腹痛。他赶去医院检查,结果电子结肠镜显示,距肛门口约55cm的结肠可见一直径约0.4cm的息肉,表面充血,需要手术切除。

大路懵了,怎么好端端的就长息肉了呢?还要动手术,感觉很严重啊,难不成之前大便带血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引起结直肠息肉的病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运动习惯的改变,胃肠道息肉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

导致胃肠道息肉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其中之一。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生长在胃粘膜表面的革兰阴性菌,在我国的感染率高达56%,人类是它的唯一传染源。有学者最新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增加肠息肉发病的风险。

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幽门螺旋杆菌能导致胃泌素分泌增加,胃泌素会刺激胃肠道黏膜的DNA、蛋白质、RNA的合成,从而促进胃肠道黏膜细胞的生长;同时胃泌素还可以通过对胃酸分泌量的影响间接改变肠道菌群的变化,从而促进肠息肉的发生。

此外,肥胖与结肠息肉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肥胖可以通过改变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导致结直肠息肉的出现。因此肥胖的患者要积极控制体重,减少结直肠息肉的发生。

肠子长息肉了,身体会发出警报

肠息肉常无任何自觉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有症状,而且这些症状也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检查。

在有症状的人群中,大便带血或黏液血便是其多见症状,血并不与粪便混合,或在粪便表面;血色暗红,量不多,夹有粘液,有时忽然大量出血;长时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位于直肠的较大息肉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有下坠感,部分息肉在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个别情况,结肠息肉有可能引起肠套叠、腹绞痛

肠息肉会发展成癌吗?

随着现代人饮食习惯的改变,经结肠镜检查后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根据息肉的特征可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不发生恶变

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

腺瘤性息肉则是公认的癌前病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1厘米,癌变率在1%~20%左右;若直径>2厘米,其癌变率达30%~50%左右。

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较大,直径>1厘米,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不早期治疗处理往往会癌变。混合型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

原则上,一旦发现有息肉,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病理性质决定是否需要切除。而某些良性的息肉,长大后也会有腺瘤化的可能,还是切除为好。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武爱文主任认为,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则癌变率越高,因此通常建议切除,且后续每年都要复查结肠镜,确保息肉不再复发。

可见,对肠息肉的治疗原则,即较小的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由于其癌变潜能较低,可暂不作处理。但对于较大的息肉,以及经组织学证实为腺瘤性息肉者,为了避免进一步引起出血、梗阻或癌变,应予以行切除治疗。

常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息肉摘除术、黏膜切除术、微波、激光、手术治疗等等。如目前最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是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此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可操作性强、创伤小、安全性高、较易恢复等特点,目前成为主要的治手段。

肠息肉最易缠上三种人

随着息肉—腺瘤—癌的序贯演变学说成为共识,肠息肉的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以下高危人群,更应该提高警惕心。

饮食习惯不好的人

国内研究表明,高脂饮食是大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因为油脂促进机体胆汁的分泌,胆汁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转变成的次级胆酸对结肠隐窝上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致使结肠上皮细胞受损并过度增生,逐渐形成结肠息肉。

规律的早餐、高频次摄食蔬菜、豆制品和水果可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这是因为水果蔬菜中富含叶酸,它能保持DNA稳定,是腺瘤性息肉病因学的影响因素之一。矿物质、维生素D、锌元素更是抑制肠癌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久坐不动的人

与食用富含纤维食品机制相似,运动可以增加肠道蠕动、减少毒素的吸收和对肠黏膜的损伤。研究表明,每周坚持体育锻炼≥4次者与不进行体育锻炼者比较,能够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

因此,建议选择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极、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5次运动,并且每次运动至少保证在30分钟左右,更加科学合理激活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肠息肉出现的风险性。

痔疮不及时治疗的人

痔疮是肛肠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不同分期的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但若是持续性的便血则要引起足够的注意,考虑是否为肠息肉。例如直肠低位息肉的典型症状就是无痛性大便出血。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

对于此类患者,除了日常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红肉及辛辣、腌制食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及时前往医院做肠镜检查,尽早排除危险因素。

随着人们对胃肠道肿瘤重视程度的增加以及胃肠镜检查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肠息肉被发现。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向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而腺瘤性息肉则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是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高风险肠息肉患者应主动进行结肠镜检查,从而提高肠息肉的检出率,降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率。#清风计划##肿瘤科普排位赛##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刘春萌,李志婷.胃息肉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S2).

[2]龙思丹,季双双,姚树坤. 肠息肉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与生活习惯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04)

[3]叶倩云,刘凤斌. 大肠息肉发病相关风险因素及方法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0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46岁拖到52岁,肠息肉终于“熬成”直肠癌,提醒:肠息肉要趁早切

病灶发展成肿瘤可能需要十年或十数年的光景,在此期间患者曾经有无数次机会发现它、消灭它,甚至有的人其实已经发现了,但是却没有重视,最终让病灶彻底癌变,实在令人惋惜。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其中有两个让我印象深刻,今天分享给大家。

案例一:多年便秘查出良性息肉,为省钱不听医生劝告放任息肉6年

6年前邹先生46岁,有严重便秘,经常憋到面红耳赤还排不出来,每次只能用开塞露帮忙,他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于是到医院检查,肠镜显示直肠上有一个小小的息肉,活检结果为良性。医生建议他切除,但是邹先生没有听,他认为良性息肉只要定期复查就可以,何必花钱切除?

在之后的几年里邹先生每年都检查,息肉一直很安稳,没什么大动静,他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算了,没想到最近一段时间总是腹痛、腹胀,吃止痛药也没有办法缓解,就医后医生看着检查报告摇摇头说是直肠癌。邹先生现在非常后悔,自己拖了6年没有切除,从46岁到52岁,明明有那么多次机会,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切除以绝后患。

案例二:大便隐血呈阳性,以为是痔疮,没想到是肠癌

沙先生平时注重保养,一日三餐按时吃,饭后还喜欢去散步,虽然年过40,但是身体很好,很少去医院,若说有什么不好的,那就是有痔疮,这是年轻时的老毛病了,一直没放在心上。半年前体检显示大便隐血,他觉得自己有痔疮这很正常,就这么拖了大半年,直到这次做肠镜检查发现好几个息肉才引起重视,可惜的是,其中有一个息肉已经癌变,沙先生后悔不已。

医生提醒,体检查出息肉尽早切除,它癌变的几率非常大,有9成以上肠癌和息肉离不开关系。刚开始息肉就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及时管教纠正还不至于酿成大错,但是我们没有重视,放任它胡作非为,于是息肉越长越大,性质变恶,最终在体内引爆。若是查出息肉就重视,只要做手术摘除就可以,等到了肠癌阶段就比较复杂了,要手术切除坏死的肠子,还要化疗,不仅花费巨大自己还要忍受痛苦。

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肿瘤不是一天两天突然长出来的,它其实早就潜伏在你的体内,就等着一个合适的机会暴发,它不仅来势汹汹,还有极高的致死率,一旦发展到晚期生存率就大大降低,而在息肉阶段将其切除是最保险的做法,能大幅度降低肠癌发病率。

肠息肉是吃出来的“富贵病”,想远离,记住不要“三高两低”

高蛋白——蛋白质对增肌、提高免疫力有一定好处,但是长期高蛋白饮食很容易患上肠道疾病,甚至是增加肠癌风险。所以,健身人士千万不要为了增肌大量吃鸡胸肉、蛋白粉、鱼虾,适当补充有益,过度补充就是有害了。

高脂肪——这类食物对肠道的负担很重,短时间内看不出什么,但是时间久了患者就容易便秘、出血,而且食物中的油脂、毒素大量堆积在肠道中,持续刺激肠道黏膜,肠道病变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高热量——平时吃饭没有节制,经常暴饮暴食、顿顿和鱼肉相伴,还喜欢吃油炸、油煎的食物,摄入的热量过多,长此以往身材容易发胖,还会出现肠道出血的情况,动物内脏、红肉、腌制食品最好少吃。

低膳食纤维——肠道消化负担重,经常便秘,干燥裂开的大便在排出时非常困难,还会损伤肠道黏膜。尤其是中老年人,肠道蠕动速度本来就慢,没有足够的膳食纤维调动肠道活跃性,很容易患肠道疾病。

低运动量——患者通常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缺乏锻炼,平时的运动量比较少,喜欢久坐,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肠道息肉的原因。对于40以上的人来说,更应该增加运动量,提高肠道蠕动频率,这样才能减少肠息肉和肠癌的发病率。

肠息肉很少有症状,如果不做检查是很难发现的,这就看出了做肠镜的重要性。运动量少、经常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的人应在40岁以后做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尽早切除,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一定不能放任不管。以后还要积极预防息肉复发,养成低蛋白、低脂、高膳食纤维的饮食习惯,还要多喝水、多运动,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男子肠道长200多个息肉:体检发现肠息肉要切除吗?

一个成年人的肠道长度约为身高的4~5倍,其中80%为小肠,20%为大肠,后者因蠕动较强、粪便成形,更容易出问题。

比如大肠息肉,又称结直肠息肉,就是常见的肠道良性病变之一。

近日,南京一37岁男子查出结肠长了200多个息肉,医生花了约3小时才完成手术摘除。

最新发布的《中国结直肠息肉冷切专家共识》显示,大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由结直肠息肉发展而来,结肠镜筛查发现并切除,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什么样的肠息肉会癌变?息肉必须切除吗?《生命时报》邀请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好好的肠道为什么会长息肉

现代医学把人体黏膜表面的赘生物称为息肉,一般以部位命名,出现在肠道里就是“肠道息肉”。

它通常是一种良性病变,小至几毫米,大至几厘米;有的长得像蘑菇,有的像桑葚,有的则像小山包;数量上可从一个至数个不等,甚至整条肠子都是,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就是“多发性息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表示,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饮食因素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食物的人患病率较高,而蔬菜、维生素C摄入充足者较低。

膳食中脂肪占比超过40%是形成肠道息肉的重要因素,若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患病率就会显著降低。

另外,腌制食物等也与腺瘤性息肉形成有关。

疾病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切除胆囊、接受癌症放疗的患者及肥胖人群的患病率较高。

炎症刺激

长期炎症刺激肠黏膜可引起息肉,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

异物损伤

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以及其他原因造成肠黏膜损伤,都容易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长期便秘或频繁使用泻药也会刺激肠壁生成息肉。

遗传因素

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而突变的基因又会遗传给后代。

什么样的肠息肉会「恶变」

人体任何黏膜表面都可能生长与息肉类似的多余肿物,肠道息肉更受关注,是因为它可能会发展为大肠癌。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伟庆表示:

一般来说,带蒂、直径小于2厘米、表面光滑、活动度好的息肉是良性的;

黏膜下扁平、直径大于2厘米、表面有出血或溃疡的,往往提示息肉恶变

息肉恶变的概率与息肉大小有关,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恶变率仅1%,1~2厘米的约10%,大于2厘米的则有46%是恶性的。

数据显示,如果在息肉腺瘤阶段就将其斩草除根,能有效防止肠癌。如果未切除肠道息肉,患结直肠癌的几率将增加4倍左右。

刘思德认为,肠道息肉就像身体里的一枚“定时炸弹”,应该尽早“拆除”。

  • 一般来说,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需要进行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再做处理;
  • 直径大于1厘米的息肉无需活检,应直接切除;
  • 如果息肉是在乙状结肠镜下发现,且活检证实为腺瘤,需进一步检查,排除近端结肠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腺瘤或赘生性病变。
肠镜检查到底有多重要

由于肠镜能够取到病理组织,其又被称为诊断肠道疾病的“金标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刘正表示,它并非像谣言或者网上说得那样痛苦。

随着技术的进步,内镜越来越柔软纤细,做肠镜检查的时间也非常短,一般在15~20分钟左右。

建议大家45岁左右去做一次胃肠镜检查。

没有肠息肉家族史和一级亲属患癌的高危人群,之后每5年做一次肠镜。

本身有肠息肉、有家族病史的人需要将起始筛查时间提前10年左右,在25~35岁进行肠镜检查。

做肠镜检查后如果发现有肠息肉,检查频率要更密集,之后3年每年都需要做肠镜检查,根据息肉生长情况确定下一次检查频率。

长期吃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食物,纤维素摄入较少者,应立刻改变饮食习惯,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避免便秘,少吃加工肉制品,戒烟限酒。

此外,适当运动可增强胃肠蠕动,有助粪便排出体外,预防息肉形成。▲

本期编辑:徐梦莲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