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糖与肥胖(多糖肥胖肠道血清代谢组学)

文章目录:

加拿大对比实验:体重超标或肥胖人群每天一个苹果有助抗炎

来源:生命时报

俗话说:“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经常吃苹果有诸多健康好处。《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刊登加拿大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体重超标或肥胖人群每天吃苹果有助于减少体内炎症,降低心血管疾病等与炎症密切相关的疾病发病率。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人类健康与营养科学系研究员林赛·罗宾逊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参试者展开一项为期6周的对比试验。参试者平均45.4岁,平均体重指数(BMI)33.4。研究人员将参试者随机分成甲乙两组。最初两周,所有参试者避免摄入富含多酚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和饮料。之后,甲组参试者除了正常饮食,每天吃3个嘎啦苹果(可食用部分约为200克),乙组不吃苹果。所有参试者在6周的研究期内限制多酚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研究人员分别于6周前和6周后采集参试者空腹血样,分析血浆生物标志物。对比结果显示,甲组参试者饮食中增加苹果6周后,其空腹C反应蛋白、白介素-6(IL-6)和脂多糖结合蛋白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分别比不吃苹果的乙组参试者降低17%、12.4%和20.7%。另外,吃苹果还使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的白介素-6和白介素-17分别降低28.3%和11%,使血浆总抗氧化能力增强9.6%。不过,新研究结果也显示,吃苹果没有减肥作用,对血糖、胰岛素、血压和血脂等心血管风险指标没有改善作用。

罗宾逊博士表示,新研究结果表明,肥胖超重人群每天吃苹果,是减轻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炎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徐 澄)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抗氧化疗法有望治疗脂多糖结合蛋白引起的肥胖

科技日报讯 (记者吴长锋)5月1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叶山东、主任郑茂团队联合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方皓舒团队,首次提出“氧化应激躲避”概念,揭示了机体调控氧化应激压力的全新机制,为理解细胞如何应对氧化应激提供了新思路,并为代谢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方向。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年龄增长和体重增加都会给身体细胞带来压力,主要表现为活性氧自由基(ROS)过度生成。在氧化应激条件下,过量的ROS会破坏细胞蛋白、脂质和DNA,对细胞造成致命损伤,进而导致与肥胖和衰老相关的代谢疾病出现,比如糖尿病和脂肪肝。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是一种以肝细胞内甘油三酯积累为主要特征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脂滴积累。正常情况下,脂滴主要发挥调节能量代谢的作用。在氧化应激条件下,脂滴作为细胞“氧化应激躲避”的关键细胞器之一,会积累大量易受ROS攻击的不饱和甘油三酯以防止进一步过氧化,从而维持脂质稳态。然而,氧化应激条件下发生“氧化应激躲避”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发现,当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时,脂多糖结合蛋白(LBP)会聚集在脂滴中,且表达水平会增加。同时,还原剂N-乙酰-L-半胱氨酸处理可以清除细胞内的活性氧并增加磷脂合成。磷脂可以与甘油三酯竞争性结合LBP,促进LBP转运出脂滴并促进脂解。但是,在氧化应激未消除的环境下,使用磷脂治疗脂肪肝可能造成更严重的肝细胞损伤。过氧化还原酶4作为细胞氧化还原信号的感应器,能通过与LBP互作来调控LBP/甘油三酯的脂滴穿梭过程,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稳态。此外,长期的压力刺激应激会上调LBP表达,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研究人员介绍,LBP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和“氧化应激躲避”的核心分子,是连接压力—氧化应激—代谢紊乱—肥胖的重要枢纽。因此,抗氧化疗法是一种治疗由LBP引起肥胖的潜在方法。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内容、版权和其他相关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肥胖元凶是能量过剩 多样化均衡化是选择食物金标准

有人认为,主食是肥胖的“元凶”。其实不然。肥胖的“元凶”是能量过剩。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没有最好的食物,只有合理的选择。食物种类万千,营养特点各异,注重多样化、均衡化是选择食物的“金标准”。

吃米好还是吃面好?其实,米、面在食物类别中属于谷类,从营养价值来看,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营养学称为“糖类”,但以多糖为主。谷类、薯类、杂豆等统称为“主食”,是中国人每日能量的主要来源,约占总能量的一半,亦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在能量充足的情况下,蛋白质、微量元素等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主食不能不吃。精加工后的米、面,从营养素含量上来说几乎没有差异。所以,吃米还是吃面,完全可以根据饮食习惯和个人喜好来决定。

减肥的原理是让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消耗。减肥时,蛋白质、水分、微量元素必须充足,以此保证新陈代谢和维持生命。另外,两种产热营养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可以适量减少,但仍要满足最基本的能量需求。

主食除了富含碳水化合物外,人类每日所需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蛋白质,一半的来源都是主食。粮谷类在精制加工过程中,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遭受了重大破坏和损耗。因此,粮谷类食物不能过分加工,日常饮食中,一定要做到“粗细搭配”,粗粮(未精制加工的全谷物、杂豆类、薯类)要占到主食总量的1/3到1/2。

人一天吃进去的食物,如果以重量来衡量,蔬菜是最多的,大约为1斤左右,但蔬菜热量低、体积大,富含膳食纤维、矿物质(钙、钾)、维生素和植物化学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深色蔬菜应占到蔬菜总摄入量的1/2以上。深色蔬菜包含深绿色蔬菜(西蓝花、菠菜、油菜、芹菜叶、韭菜等)、橘红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南瓜、红辣椒等)、紫色蔬菜(红苋菜、紫甘蓝等)。深色蔬菜中β—胡萝卜素(可转化成维生素A)和植物化学物(花青素、番茄红素等)的含量要高于浅色蔬菜。

水果的特点是水分丰富、味道甜美、可直接食用。直接食用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其中的维生素C。但水果中的糖以单糖为主,如葡萄糖、果糖等,过量食用会影响血糖和血脂,健康人每日200—350克为宜。

植物化学物在预防人类心脑血管疾病、防癌抑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类黄酮属于其中的多酚类家族,有较强的抗氧化、抑制微生物生长、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类黄酮物质是蔬菜、水果中重要的功能成分之一。我国学者将常见蔬菜、水果中的类黄酮类物质进行了测定,发现常见蔬菜中类黄酮类物质含量较多的为:洋葱、芹菜、西芹、藕、豆角、油豆角、红甜菜、甜椒、苦瓜;常见水果中类黄酮类物质含量较多的为:石榴、山楂、红提、草莓、巨峰葡萄、芒果、猕猴桃、龙眼、冬枣、布朗。

蔬菜、水果中营养素较多,多样化选择是保证营养素均衡摄入的前提。(作者为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石劢)

来源: 人民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