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太大肥胖(压力太大肥胖叫)

文章目录:

靠狂吃发泄情绪胖得快 该拿什么拯救“压力肥”

距离高考不足一个月,不少学子陷入紧张高压的氛围。有的年轻人甚至因压力大开始暴饮暴食。

数据显示,年轻一代中发生压力肥胖者居多,其中男性通常在30岁以后,女性在25岁前后。

当人所承受的压力太大时,身体更易发胖。这种压力往往来自于工作,当然也不只工作,不论生活还是学业上的重压都会让人心情烦躁、精神紧张。

压力大时暴饮暴食屡见不鲜。但是,近日的一项动物实验表明,压力大的同时摄入高热量食物更易发胖,可谓是“双重打击、雪上加霜”。

压力大高热餐协同导致“增速胖”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小鼠身上做了实验,发现同样在进食高热量食物的条件下,那些承受较大压力的小鼠要比无忧无虑的小鼠更加快速发胖。

大脑中处理焦虑等情绪的脑区主要为杏仁核,控制进食的脑区主要为下丘脑。当压力大或者情绪不好时,杏仁核便会产生神经肽-Y分子,这种分子能够刺激进食,从而导致增重。

产生这种关键性分子的神经细胞上有胰岛素受体,其功能会受到血液中胰岛素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小鼠处于高压力状态时,一旦进食高热量食物后体内的胰岛素水平急剧升高,大约是无压力正常进食小鼠的10倍。当杏仁核中胰岛素水平长期偏高则会让神经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反过来促进神经肽-Y分子的合成,从而增加食欲。

“较大压力和高热量食物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小鼠的‘增速胖’。”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徐琳琳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果这一结论在人体中获得证实,将意味着通过‘狂吃’发泄情绪这一举动会让我们面临快速增肥的高风险。”航空总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张田说。

众所周知,肥胖与人体的能量摄入和消耗失衡有关。徐琳琳指出,压力大、情绪不良时,食欲增加固然是“压力肥”的原因之一,但是人们也往往不再坚持规律的运动方式或者运动量有所降低,这是人们经常会忽略的问题。摄入多、消耗少,自然会能量过剩,不发胖也没天理。

科学吃合理动组合拳打退“压力肥”

如何避免“压力肥”?“应避免摄入高糖、高脂肪的垃圾食品,如油炸类、腌制类食物、汽水可乐类含糖饮料、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冰淇淋等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等。”徐琳琳说。

不摄入垃圾食品始终治标不治本,降低压力、缓解情绪,保持愉悦心情才是“去根”之法。徐琳琳指出,毫无压力、快乐无忧的感觉也由神经递质调控。例如,血清素(5-羟色胺)便能够让人情绪舒缓、感觉良好,提升幸福感。而色氨酸、镁、锌、钙等营养物质可参与合成血清素,这就给我们有针对性的摄入缓解压力的食物提供了指导。

通常来讲,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中都含有不少色氨酸,如大豆、鸡蛋和鸡肉、金枪鱼等;坚果、粗粮、燕麦片等食物富含人体可吸收的镁元素,燕麦片还含有少量色氨酸;红色肉类、贝类富含锌元素,其中,牛肉的脂肪含量低,是“红肉”的首推之选;牛奶则是补钙的首选,牛奶中还含有B族维生素和大量优质蛋白质,均对减轻压力有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成人每天摄入液态奶300ml左右。

徐琳琳指出,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天至少进行相当于快步走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每周最好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骑车、跑步、游泳等。运动状态也能调节身体激素的水平,促进大脑产生血清素,这也是很多人运动过后心情舒畅的原因之一。

“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增强对压力来源事务的掌控能力,保持乐观心态才能分清主次,顺利找到解决事情的关键点。必要时可向他人倾诉排解,并寻求帮助。”张田指出,平时也应保证充足睡眠,遵循生物钟的自然规律,拥有充沛的精力才能更好的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挑战。(于紫月)

传说中的压力型肥胖,你有吗?想减肥,改善情绪是第一步!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李彬

很多焦虑、抑郁情绪患者更容易超重或肥胖问题,通俗称“压力型肥胖”。研究显示,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与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而压力型肥胖患者控制好情绪更有利控制体重,且可以防止复胖。

16岁高中男生李明(化名),最近两年学业压力大,进入高中后人际关系也变得紧张,逐渐出现了睡眠问题。平日他经常熬夜,躲在被窝里玩手机,会控制不住点外卖吃夜宵,首选的往往都是高糖、油炸食品。他总觉得吃完后才能感觉到“满足和满足”,暴饮暴食不仅可以缓解自己当时的焦虑、抑郁情绪,到了白天烦躁不安、闷闷不乐的时候,奶茶、高糖咖啡还可以唤醒自己。

但这些“开心”的情绪持续时间并不久。没一会儿,又会情绪烦躁、低沉,他需要再次通过高糖、高热量饮食缓解自己的情绪,逐渐形成“不开心——吃——不开心——吃”的恶性循环。自然地,他身材也从翩翩有度,变得不敢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最后休学在家,不愿意出门。

来到浙大精中(杭州七院)中医综合服务中心刘义主任中医师的门诊就诊时,李明已经休学两个多月,厌学情绪非常明显。

医院供图

刘义分析,情绪与体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李明的父母没有肥胖病史,而且两年前情绪、睡眠正常时,不存在体重问题,之前在综合型医院也做了肾上腺功能、甲状腺功能、胰岛素水平等检查,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精神科药物等,可以排除继发性肥胖。最近两年压力较大,出现了焦虑、抑郁情绪,所有焦虑、抑郁情绪是导致体重增加的关键,也称为“情绪饥饿型肥胖”。

随后,刘义医生为李明开出了治疗方案。在西药和物理治疗改善焦虑、抑郁情绪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综合服务中心两个特色治疗,一方面是通过肥胖的认知行为治疗,矫正患者体重不可恢复的负面认知,再通过饮食、运动、睡眠行为矫正,逐渐科学、规范地矫正不良行为习惯。通过每两周复诊,李明的体重、情绪逐渐改善,建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医生通过中药调理体重问题,患者肝郁脾虚,肝郁表现为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容易生气,脾虚表现为肥胖臃肿,神疲乏力,暴饮暴食后不能消化,大便偏溏,予中药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治疗后,情绪、体重均有明显改善。

通过系列的治疗,李明目前已回学校读书。

刘义表示,压力型肥胖,即“情绪饥饿型肥胖”,需要中西医结合整合治疗,但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是关键,该类患者通过药物、心理、行为治疗,焦虑、抑郁情绪控制后,饮食成瘾行为也可以得到好控制,经过科学、正规治疗,多数患者重新认知自己情绪问题,学会了一些缓解情绪的方法,如呼吸吐纳、正念冥想等。另外,在体重管理方面,医院中医综合服务中心近期推出的特色治疗即肥胖的认知行为治疗与中医药治疗(中药、针灸等),也可以为需要科学、正规减重的患者提供专业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

靠狂吃发泄情绪胖得快 该拿什么拯救“压力肥”

实习记者 于紫月

第二看台

距离高考不足一个月,不少学子陷入紧张高压的氛围。有的年轻人甚至因压力大开始暴饮暴食。

数据显示,年轻一代中发生压力肥胖者居多,其中男性通常在30岁以后,女性在25岁前后。

当人所承受的压力太大时,身体更易发胖。这种压力往往来自于工作,当然也不只工作,不论生活还是学业上的重压都会让人心情烦躁、精神紧张。

压力大时暴饮暴食屡见不鲜。但是,近日的一项动物实验表明,压力大的同时摄入高热量食物更易发胖,可谓是“双重打击、雪上加霜”。

压力大高热餐 协同导致“增速胖”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小鼠身上做了实验,发现同样在进食高热量食物的条件下,那些承受较大压力的小鼠要比无忧无虑的小鼠更加快速发胖。

大脑中处理焦虑等情绪的脑区主要为杏仁核,控制进食的脑区主要为下丘脑。当压力大或者情绪不好时,杏仁核便会产生神经肽-Y分子,这种分子能够刺激进食,从而导致增重。

产生这种关键性分子的神经细胞上有胰岛素受体,其功能会受到血液中胰岛素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小鼠处于高压力状态时,一旦进食高热量食物后体内的胰岛素水平急剧升高,大约是无压力正常进食小鼠的10倍。当杏仁核中胰岛素水平长期偏高则会让神经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反过来促进神经肽-Y分子的合成,从而增加食欲。

“较大压力和高热量食物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小鼠的‘增速胖’。” 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徐琳琳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果这一结论在人体中获得证实,将意味着通过‘狂吃’发泄情绪这一举动会让我们面临快速增肥的高风险。”航空总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张田说。

众所周知,肥胖与人体的能量摄入和消耗失衡有关。徐琳琳指出,压力大、情绪不良时,食欲增加固然是“压力肥”的原因之一,但是人们也往往不再坚持规律的运动方式或者运动量有所降低,这是人们经常会忽略的问题。摄入多、消耗少,自然会能量过剩,不发胖也没天理。

科学吃合理动 组合拳打退“压力肥”

如何避免“压力肥”?“应避免摄入高糖、高脂肪的垃圾食品,如油炸类、腌制类食物、汽水可乐类含糖饮料、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冰淇淋等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等。”徐琳琳说。

不摄入垃圾食品始终治标不治本,降低压力、缓解情绪,保持愉悦心情才是“去根”之法。徐琳琳指出,毫无压力、快乐无忧的感觉也由神经递质调控。例如,血清素(5-羟色胺)便能够让人情绪舒缓、感觉良好,提升幸福感。而色氨酸、镁、锌、钙等营养物质可参与合成血清素,这就给我们有针对性的摄入缓解压力的食物提供了指导。

通常来讲,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中都含有不少色氨酸,如大豆、鸡蛋和鸡肉、金枪鱼等;坚果、粗粮、燕麦片等食物富含人体可吸收的镁元素,燕麦片还含有少量色氨酸;红色肉类、贝类富含锌元素,其中,牛肉的脂肪含量低,是“红肉”的首推之选;牛奶则是补钙的首选,牛奶中还含有B族维生素和大量优质蛋白质,均对减轻压力有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成人每天摄入液态奶300ml左右。

徐琳琳指出,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天至少进行相当于快步走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每周最好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骑车、跑步、游泳等。运动状态也能调节身体激素的水平,促进大脑产生血清素,这也是很多人运动过后心情舒畅的原因之一。

“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增强对压力来源事务的掌控能力,保持乐观心态才能分清主次,顺利找到解决事情的关键点。必要时可向他人倾诉排解,并寻求帮助。”张田指出,平时也应保证充足睡眠,遵循生物钟的自然规律,拥有充沛的精力才能更好的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挑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