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肥胖与进餐时间有关
【环球网综合报道】 随着美国成人肥胖率持续上升,寻求解决方法以遏制其增长显得尤为紧迫。科学家们正围绕解决方法展开研究,从手术、药物治疗到节食计划、心理干预等等。引起科学家关注的是,改变进餐时间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
据外媒3月25日报道,近日一项小范围研究进一步证实:体重增加与晚饭推迟之间存在关联。研究人员使用独特的记录手段,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更多的细节支撑。
来自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科学家们最近做了一项实验,利用深度个人监测法以获得最新数据,并在洛杉矶新奥尔良举行的2019年ENDO大会上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体重与进餐时间
一些早期研究已经证实了晚饭推迟和体重增加之间的一种规律。例如,2011年有研究者得出结论,晚上8点之后再摄入热量可能会增加肥胖的风险。然而,目前还不清楚晚些进餐的人是否会因此整体睡眠更少。这一因素很重要,因为专家认为肥胖可能也与睡眠不足有关。
这项最新研究的第一作者Adnin Zaman博士解释说:“很少有研究会对成人肥胖者的进餐时间和睡眠时间同时进行评估,目前还不能确定晚进餐是否会缩短睡眠时间或增加体内脂肪。”
科学家们招募了31名平均年龄为36岁的肥胖者,为获取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科学家们评估了参与者的睡眠质量、运动水平和饮食习惯。
每个参与者都佩戴运动手表,以监测他们的睡眠周期。他们还在大腿上佩戴了运动伴侣电子设备,用来监测他们进行体育活动和久坐的时间。参与者还使用手机软件记录饮食。通过这款软件,他们拍摄自己吃的每顿饭和零食,并提供他们每天进餐的时间。研究人员用一个持续运转的血糖监测器来检测参与者的饮食摄入量。
睡眠、进餐时间与体重
分析表明,平均而言,参与者在11个小时的时间跨度内进食,每晚睡眠7小时。
正如所料,那些晚餐较晚人群的BMI指数更高,身体脂肪水平也更高。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称那些在白天晚些时候进餐的人平均仍有7个小时的睡眠,这意味着缺乏睡眠并不是影响肥胖的首要驱动因素。
Adnin Zaman博士称,“我们使用了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来证明,超重或肥胖者可能会每天晚些进餐。这些研究数据也支持我们的整体项目研究,那就是着眼于每天早些进餐是否会降低肥胖概率。”
由于现代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像这样的实验现在才有可能进行。然而,由于这是一个短期的小范围项目,因此需要慎重看待研究成果。如果完整的项目研究出了结果,那可能会很有参考价值。研究人员还希望对体重正常者进行类似的实验,看看这一群体中是否存在类似的规律。由于目前的研究结果与早期的调查结果一致,因此进餐时间可能会成为研究治疗肥胖疾病一个愈加重要的焦点。(实习编译:左萌萌 审稿:刘洋)
美国研究:肥胖与进餐时间有关
随着美国成人肥胖率持续上升,寻求解决方法以遏制其增长显得尤为紧迫。科学家们正围绕解决方法展开研究,从手术、药物治疗到节食计划、心理干预等等。引起科学家关注的是,改变进餐时间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
据外媒3月25日报道,近日一项小范围研究进一步证实:体重增加与晚饭推迟之间存在关联。研究人员使用独特的记录手段,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更多的细节支撑。
来自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科学家们最近做了一项实验,利用深度个人监测法以获得最新数据,并在洛杉矶新奥尔良举行的2019年ENDO大会上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体重与进餐时间
一些早期研究已经证实了晚饭推迟和体重增加之间的一种规律。例如,2011年有研究者得出结论,晚上8点之后再摄入热量可能会增加肥胖的风险。然而,目前还不清楚晚些进餐的人是否会因此整体睡眠更少。这一因素很重要,因为专家认为肥胖可能也与睡眠不足有关。
这项最新研究的第一作者Adnin Zaman博士解释说:“很少有研究会对成人肥胖者的进餐时间和睡眠时间同时进行评估,目前还不能确定晚进餐是否会缩短睡眠时间或增加体内脂肪。”
科学家们招募了31名平均年龄为36岁的肥胖者,为获取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科学家们评估了参与者的睡眠质量、运动水平和饮食习惯。
每个参与者都佩戴运动手表,以监测他们的睡眠周期。他们还在大腿上佩戴了运动伴侣电子设备,用来监测他们进行体育活动和久坐的时间。参与者还使用手机软件记录饮食。通过这款软件,他们拍摄自己吃的每顿饭和零食,并提供他们每天进餐的时间。研究人员用一个持续运转的血糖监测器来检测参与者的饮食摄入量。
睡眠、进餐时间与体重
分析表明,平均而言,参与者在11个小时的时间跨度内进食,每晚睡眠7小时。
正如所料,那些晚餐较晚人群的BMI指数更高,身体脂肪水平也更高。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称那些在白天晚些时候进餐的人平均仍有7个小时的睡眠,这意味着缺乏睡眠并不是影响肥胖的首要驱动因素。
Adnin Zaman博士称,“我们使用了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来证明,超重或肥胖者可能会每天晚些进餐。这些研究数据也支持我们的整体项目研究,那就是着眼于每天早些进餐是否会降低肥胖概率。”
由于现代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像这样的实验现在才有可能进行。然而,由于这是一个短期的小范围项目,因此需要慎重看待研究成果。如果完整的项目研究出了结果,那可能会很有参考价值。研究人员还希望对体重正常者进行类似的实验,看看这一群体中是否存在类似的规律。由于目前的研究结果与早期的调查结果一致,因此进餐时间可能会成为研究治疗肥胖疾病一个愈加重要的焦点。(实习编译:左萌萌 审稿:刘洋)
腹型肥胖人群暴饮暴食要当心
医生正在对患者问诊。
医院供图
武汉晚报讯(记者李丽 通讯员周珊)一日6杯奶茶配各式重口味小吃,女子患上胃食管反流症,连尿都变成“茶色”。消化专家提醒:腹型肥胖人群暴饮暴食后更易发病,一旦出现症状一定要禁嘴并及时就医,以免引起食管、贲门损伤,甚至诱发消化道大出血危及生命。
24岁的董佳颖(化名)是位美食达人,每到休假她便寻觅大街小巷品尝各类美食。上周末,董女士与好友相约到长沙某知名美食街尝鲜,糖油粑粑、麻辣仔鸡、口味虾、特色臭豆腐等重口味小吃不断,还一口气买了拿铁、鲜奶等6种口味的奶茶,边逛街边吃喝直到凌晨返汉。
“原本指望过个惬意的周末,结果却吃了大苦头!”次日醒来,董女士便感觉口干舌燥,反酸烧心,毫无食欲,想是玩得太累休息不够,谁知喝杯白开水后竟全部吐了出来,解出的小便也是茶褐色的。害怕之下,她赶紧请假来到附近的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看病。
经详细询问病史、病情,并完善检查,董女士被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正常情况下,食管有一道完整的抗反流防御机制。接诊专家谢伶俐主任表示,患者本身属于腹型肥胖体型,腹压长期过高,猛然进食大量重口味、辛辣刺激性食物,加上熬夜、休息不足便会导致这道自然的防御屏障功能失衡;同时,超量饮用含咖啡因、高甜高糖高脂等成分的奶茶又易引起食管下括约肌一过性松弛,综合影响下,董女士便突发了胃食管反流病,其出现的茶褐色尿液正是大量饮用奶茶形成的尿液沉积。
考虑患者发病急、症状典型,谢伶俐建议她立即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护胃、抑制胃酸等对症药物治疗,并反复叮嘱要加强运动、控制体重,不适随诊,定期复查。
美食好吃、奶茶好喝,均要适可而止。谢伶俐提醒,奶茶富含茶叶成分,短期大量饮用会让人过度亢奋、体力消耗,导致失眠;另外,它含有高糖、咖啡、脂肪等,也易导致胆固醇升高、肥胖,引起胃食管返流病。因此,她建议日常饮用奶茶以每次不超过200ml为宜。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疾病,体脂体重超标尤其腹型肥胖等人群,应清淡饮食,用餐半小时后可适当运动促进消化。一旦早起刷牙出现恶心、干呕,烧心、口苦、反酸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排除胃食管返流致病的可能。
来源: 武汉晚报